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上钢琴师》,关于精神世界的隐喻,关于茨威格,关于王国维

(2007-06-06 23:51:58)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让人感到美、忧伤与沉思的片子。
“1900”,这个被丢弃在海船钢琴上的孤儿,这个音乐的天才,他把一生中最绚烂的音乐才华献给海船上的过客。
他从小在海船上长大,一生都未去过陆地,他觉得陆地太可怕太不可捉摸了,“城市什么都有,除了没有尽头”,“钢琴上有限的88个键,可以弹出无限的美妙的音乐。但是城市的街道,像无限的琴键,让我无所适从”。
他只钟爱于由船与钢琴所构成的纯粹精神世界,他只有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以及由这个精神世界向陆地眺望时,向纽约眺望时,才心安想象无限。
即使在炮火纷飞的二战时代,即使在炮弹飞过、无海上过客来听演奏的时候,他照样弹奏,因为这是他的语言,他的呼吸,他心灵的方式,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二战后,当那首老式的海船要被炸掉后,他仍然不愿离开这首老船,最后与船一起粉身碎骨。
看着“1900”在爆炸前的老船上,一个人很享受地在空中手挥五弦,当看着终于一切都在幻想的琴声中毁灭之时……我泪流满面,我感到了过去时代一个纯粹精神世界的毁灭的深深哀惋。
实际上,导演的隐喻是容易读懂的,他有着对世俗社会里城市文明的深深恐惧,他意图构筑一个精神世界上的诺亚方舟。但显然,他又意识到,这与世俗世界是不相容的。如果这个精神世界里的贵族与王子不愿向世俗世界(即陆地)妥协,那么他只能选择毁灭。这让我想起茨威格,这位伟大的作家,他在写完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后,在二战未期自杀,因为他已经无法忍受二战对西方精神世界的全面的破灭,这种深深的绝望,其实与海上钢琴师是相通的。
我想起的另一个人是王国维,这个伟大的文人与学者,也同样不愿离弃旧时代的精神世界,也只能选择与过去的一切共存亡。
这几乎是人类精神世界与理想世界里的一个共同的悲剧,那些末世时代的精神贵族,要么与理想共存,要么与他的精神世界共亡。
他们最不愿意做和再不屑于做的,就是妥协。
这些不温和的人,这些高贵的灵魂,他们以殉身向精神世界献祭……
我们这些平凡与温和的人啊,除了深深缅怀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