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注,本文基于法律保护的版权,谢绝热心的同行与朋友转贴.因为本文版权已为南方周末资讯研究室所有.之所以贴出小文,只是为了和聚于本博的新闻同好者作讨论而已.
很愿意与同仁们分享找选题的甘苦,也很想分享你们的,不当之处多多批评。
许多在不经意间交上的朋友,在某些时候常常能提供一些出乎意料的重大选题。 例如两年前,我在全国首家报道上饶市委书记余小平自杀的消息,是一个杭州好友在火车上听到上铺旅客在接手机时得知后告诉我的。 例如一年前,杀人者阿星之所以在杀人后要我陪他自首,是因为我在砍手党调查后,曾一直帮助这位挣扎在犯罪边缘的情况提供者走出困境。 例如半年前做西部教师的线索,是因为一位叫郑千一的老太太心地善良,数次和我联系,我拜访她时,她提起了这样一个重大线索。 例如前不久做的“尖子生转会”报道,是因为请一个朋友的朋友吃饭,恰好其中有一位是在绵阳做中学教师,说出了高考竞争的诸多内幕。 又如最近一个重大的选题:沈阳上百警察涉毒被抓案,我在上个月去辽宁出差时就获知了,获得这一消息就是因为请一位朋友吃饭。可惜我们又不能报,今天看到网上的报道,我只能扼腕叹息了。
在人脉积累里,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太功利,不管是不是有意培养。那些与人交往目的功利的人,在多数人际交往中不会受欢迎,即使交往了人家也不愿交心。待友之道是我们的生活常识,我这里就不必唠叨了。在人脉积累方面,也有不少走向反面的,一些记者成了交际花式的人物,甚至因为结交的朋友而获取私利、影响报道的公正与客观,这类人这种可能性我们当然是要警惕的。 我认为在积累人脉方面,特别重要的原则是“不温不火,不亢不卑,不离不弃”,方能在三教九流的朋友中获得尊重与信任,在报道上保持客观与公正,从而形成人脉资源使用的良性循环。
资料分析是第二落点选题的依凭
这类选题特别需要记者敏锐的素质。如去年我发现砍手党山村这一选题,是因为南都一个普通的案件报道上有嫌疑人的一句话:“我们村庄的多数年轻人都在广东抢劫。”这句话使我产生了要去探究犯罪村庄化与城乡差距之间有否关系的冲动。还有今年4月份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就是因为国家人事部的一份大学生就业调查简报。另外关于院士制度存废之争的报道,是我在兰州出差时在参考消息上看到的一条400字短讯,因没有时间做交给了编辑张立。 这类方法是同事们最常用最娴熟的,就不班门弄斧了。 个人认为,要训练从庞杂资料中寻找选题的能力,须依凭大尺度的观察视野,这样才能见微知著,所谓“视野决定格局”此是也。而新闻视野的培养,是建立在庞大的阅读量、持之以恒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学术素养为根基的深入思考之上的。我认为这是我可以不断去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都市类报纸里,报料是其社会新闻的重要来源。但个人感觉,南方周末虽然有大量的读者报料来信与来电,虽然阿群在资料上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报料信息还没有被好好利用与整合起来。这一块资源的浪费在事实上仍很惊人。以去年本报报道福州警匪案为例,据说,案中报料当事人曾向南周寄过五六次报料信,但均没有被发现,后是一位实习生在一堆废纸里发现这封惊人的举报信的。所以,如何建立有效的制度,在这些庞大的来信来电里披沙拣金,为记者提供好选题,使有效报料越来越多,很值得我们思考。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