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从技术到文化
罗会祥 文

当摄影由部分人的权力变成了公众的权利,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高涨的热情来参与摄影,当《南方周末》等报刊把“全民乱拍”变成一个栏目甚至年终主题特刊,当单反数码相机像几年前的卡片机一样快速向公众普及,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已经走近全民摄影时代。

两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一位骑自行车的英国女士与一个开的士的北京爷们,在北京街头对峙。这组照片记录了文明女士与不文明爷们较劲的全过程,她推着自行车,拦着那辆违章的士,非叫他遵守交通规则不可,爷们开始耍横,后来在围观者的纷纷喝斥下俯首就范。
这组照片是一位旁观者的随拍,非专业,更谈不上什么技术,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很强。在她的镜头下,东西方文化的撞击,文明与落后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对决,都融入到一个个焦点,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今天写这篇文章,重提这组照片,是因为它准确概括了我的想要表达的主题——摄影:从技术到文化。

在摄影界流传着几句顺口溜:三流摄影玩设备,二流摄影玩技术,一流摄影玩思想。原话也许不是这些文字,大意是这么回事。这是摄影家们自己总结的经验,值得鼓掌。设备是死的,技术是静止的,而思想是活的,是有血有肉的,再好的设备再出色的技术,如果没有深刻的思想,也很难拍出上乘佳作。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是一切艺术样式的普遍规律。
为了证明上述道理,我再举一个例子。
北京的一位女医生到新疆蹲点,用小卡片机拍摄了大量当地妇女病患者的真实生活。她根本没想过摄影,拍她的病人,纯粹是为了工作,为了让北京的有关部门看看,新疆某些地区的妇女们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结果,这些照片在北京的一些高层中间引起震动,国际摄影城平遥还为她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受到中外摄影家的高度赞扬。一不小心,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医生,成了闻名中外的摄影家。然而,她对摄影技术一无所知。她所拍摄的照片最可贵的价值在于,从一个医生的视觉,展示了新疆少数民族的医疗卫生现状,渗透着民族文化层面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爱好摄影的人越来越多,摄影已经深入了大家的生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这样评价全民摄影,说:“现在不是摄影师与摄影记者的时代,而是人民摄影的时代,是全民摄影”。
唯技术论者把摄影变成了教条和公式,没有光和影,也就没有摄影。结果,追求完美的光和影,忽略了生动的灵与肉。须知,即便是大自然的那些风光,也是有生命的,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看看风光摄影大师陈复礼的作品,分明可以感受到那些山山水水都是活的,一山一水都有鲜活的生命在跃动。山水风光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信息,必须靠思考才能发掘出来,技术不可能代替摄影者去思考,而摄影者心中没有,镜头又怎么能表现出来呢?
还是用王文澜的话来结束本文。他特别强调:“我们不是手握机器的机器,摄影要有思路和眼光变化,要去发现新的东西。”
本博文章均为原创,转载和使用请征得作者同意。
联系方式如下:
MSN:ABL536@MSN.COM
QQ:175820473
mail:axiang0188@163.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