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明基宏基西门子 |
分类: 创业必读(品牌故事) |
PC品牌故事(15)
阿祥
1976年,明基总裁李焜耀加入宏基公司,在经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行销策略规划诸多工作之后,晋升为宏基计算机副总经理,1991年转任明基总经理,立即着手重整明基的产品线和技术资源,首次确立了“以电脑周边外设的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发展新思路,通过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强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一条腿走路的现象,也为明基的发展找到了一条不同于宏基的道路。1993年,在李焜耀的建议下,明基在苏州设立制造厂,从此踏上了挺进大陆的新里程。
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明基开始涉足通信领域,并在1998年研制出台湾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此后,明基持续加大通信事业的投入,每年拿出营业额的4%作为研发经费,陆续成立了加州通讯研发中心、新竹通信实验室,以及苏州的软件开发中心。随着公司通讯业务的迅猛发展,明基于2000年6月29日更名为“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这标志着明基已实现由PC相关硬件到通信产品的过渡,路子越走越宽。
本文属于PC品牌系列,所以只能侧重于明基与PC相关的事业。除了影像和通讯产品,明基的显示器和储存设备已拥有数百项世界性专利。明基在马来西亚、墨西哥、祖国的苏州和台湾建有4大生产制造中心,其产品线包括显示器、光驱、键盘、扫描仪、投影仪、手机等,不仅产量在逐年增加,产品品种也在逐年增加,仅苏州基地就形成了年产400万台彩色显示器、800万只键盘、400万台扫描仪、2000万台光存储产品和500万台手机的生产能力。到了2001年,明基集团的营业额已达到创记录的32亿美元。
从那时开始,李焜耀酝酿:“明基电通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新品牌,这对明基电通、对明基电通的全体股东们,都是最好的选择”。李焜耀的账算得很明白,使用“Acer”品牌,明基每年要向宏基支付销售额的1%作为品牌使用费,一年的品牌费就是2亿多人民币。而且,明基的许多PC外设特别是通信产品,都是自己独立开发的,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依然要戴着“Acer”的帽子。不仅如此,真正令人头痛的,是内部沟通的成本与外部损耗成本。明基电通每推出一个新系列产品,都要事前与宏基作大量的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沟通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产品线日益延伸的明基电通来说,李焜耀已经感到其中的不便之处。
独创自有品牌一直是李焜耀多年来的愿望,但放弃acer品牌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明基曾经试图推出自创品牌Vuego,但是遭到了宏基的否决。李焜耀坚持走独立发展之路,矢志不渝。在渠道架构不同、产业领域也有差异的情况下,明碁创立自有品牌,已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2001年12月5日,明基正式宣布推出自有的独立品牌“BenQ”。BenQ是英文“Bring Enjoyment and Quality to Life”的缩写,选择BenQ作为新的品牌标记正是传达了明基的企业发展理念——“传达资讯生活真善美”,为消费者提供欢乐与享受的双重感觉,是明基新品牌“BenQ”的宗旨,也是明基制定新产品策略的驱动力。
放弃“Acer”,自创品牌,李焜耀梦想十年,如愿以偿。对于明基来说,推出独立品牌“BenQ”,意义重大。以“BenQ”替代“Acer”,自创品牌,有利于核心技术研发的进步,有利于公司创造最大的利润,有利于“做大”明基。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创立自己的品牌,打出一个“符号”,只是第一步,而要打响这个品牌并为市场所认同,则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综合工程”。世界上任何一家厂商导入一个新品牌,都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正如李焜耀所言:此次独立,“既不是集团拆分,也不是更名,而是投资一个新品牌”。投资一个新品牌,关系整个公司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无疑于二次创业。
“BenQ”作为一个新品牌,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同。在国际市场上,明基在国外制造的产品,都是贴上“Acer”品牌,独立以后,明基推出的系列产品快速地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同,“Acer”品牌的作用功不可没。除了“Acer”品牌的影响力之外,出色的品质与富有创造力的营销策略,也为明基在大陆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一个正常竞争的市场中,消费者最关注的是“产品是否物美、质优,价格合适”,消费者将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市场上所有优秀品牌的产生,实际上都是来自于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某个产品价值的长期认同。明基在“BenQ”品牌的推广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
在全球IT竞争日趋惨烈的今天,明基独立以后的这几年,有得有失,液晶显示器已经成为知名品牌,在业内处于领先位置,而手机业务依然很不爽,收购西门子弄巧成拙。看来,明基把“BenQ”做成全球著名的金字招牌,还会面临许新的挑战和压力。
本博文章均为原创,联系方式如下:
MSN:ABL536@MSN.COM
QQ:175820473
mail:axiang01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