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PC低价时代
品质就是竞争力
罗会祥
2007年8月,全球PC业有两个举动令人关注,一个是联想出让神码股份,有意收购欧洲个人计算机厂商Packard
Bell,另一个是宏基成功收购美国第三大电脑制造商Gateway。众所周知,联想与宏基在全球排三、四位,这两大厂商几乎同时出手,收购欧美PC厂商,确非偶然。这标志着,PC市场新一轮份额争夺战已经展开。
在过去的十年里,争夺市场份额,PC厂商惯用的战术是价格战。但是,从2003年以来,PC市场价格战刀光剑影,中外厂商短兵相接,已经杀得难解难分。包括联想在内的中外PC厂商,在“万元笔记本”、“5000元台式机”的冲击下,产品价格越压越低,笔记本跌破5000元大关,而台式机甚至在2000-3000元的死亡线上挣扎。所以,为了保住最起码的利润,许多厂商的许多产品只能牺牲性能。结果是,恶性竞争的苗头难以扼止,份额争夺愈演愈烈,PC厂商倍受压力。如果继续在价格战的圈子里打下去,受伤的不仅仅是参与竞争的PC厂商,利润率的下跌已经接近底线,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利益,PC的品质在微利状态下很难保证。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谁能率先跳出低价竞争的怪圈,不光需要勇气,势必承担着可能丢失份额的风险,更需要底气,必须借助于品质和品牌的雄厚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上开辟新的天地。
在北京奥运进入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作为全球合作伙伴,联想推出了5万元笔记本和万元台式机。很显然,联想的用意在于,既要借助北京奥运会扩大国际影响,更要打造没有IBM标志的联想产品的高端形象。在国际市场上,IBM的PC产品一直居于高端地位,保持其高品质、高性能。在抹去IBM之后,联想的Lenovo
ThinkPad,能否吸引广泛的注意力,对于未来的联想国际化形象至关重要。对于联想来说,赢得全球范围内的用户信赖,一流的品牌和一流的产品缺一不可,联想别无选择。
在中国市场上,低价似乎已经成为PC市场的主旋律,不参与价格战,只能早死,而参与价格战,则是找死。当市场血拼到最后,谁能在死亡线上杀出一条生路,谁便赢家。跳出价格战的怪圈,跨越低价时代,未必不是浴火新生之路。
从市场发展趋势看,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电子市场上,正在经历一次普遍的“消费升级”阶段,电脑设备乃扮演着重要一角。今年2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中国13个城市进行了关于整体消费行为的入户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消费升级”的启动期。无论是商业用户,还是个人消费者,对信息技术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价格不再是用户选购电脑的核心需求,更加关注家用电脑的应用功能,“价格”因素日渐淡化。
从市场消费水平看,同是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5年(1990年-2006年)里,中国消费者收入增长将近7.7倍,而发达国家也只在1.6
到2.5倍之间。在国内,只要是性价比绝对超值,万元台式机的消费群体不可低估,国内现有4200万家中小企业都是“消费升级”的潜在用户。PC厂商应当关注具有消费能力的用户,锁定了目标用户,也就抓住了新的机会。
面对这样一个市场机遇,品牌优越、技术雄厚、规模庞大的PC厂商,应当有所作为。当PC市场同质化竞争所导致的价格战无休无止之际,电脑的配置作为卖点已经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通过创新的技术和高品质应用,超越单纯的价格竞争,给消费者带来最高、最有价值、最能享有精彩生活的产品,以不可的替代的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将成为市场营销的主旋律。
2006年,联想顺应用户需求变化趋势,提出了“应用决定价值”的理念,并根据这个理念设计扬天系列产品,有力地拉动了市场的发展。联想重塑“物有所值”的产品形象,在低价战争中脱身,在差异化方向上大踏步前进,开始从“红海”进入“蓝海”。
联想人士非常自信,只要对提升“品质”有明显效果,高端群体就一定“消费得起,愿意去买”。就像轿车市场一样,几百万上千万的高端车型大量存在,而且销售行情依然看好,高端用户买的就是高级享受。来自第三方机构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联想扬天在中小企业商用市场已占据40%的市场份额,高于排在第二位的戴尔四倍。很多用户表示,他们就是冲着联想的品牌而来。
跨越PC低价时代,品质就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