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澜
杨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33
  • 关注人气:748,2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澜访谈录15周年之谁不曾站在空空的舞台

(2015-11-13 15:35:48)
分类: 杨澜访谈录
杨澜访谈录15周年之谁不曾站在空空的舞台

记录时代的精神印迹

  《杨澜访谈录》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15年的岁月。在过去的15年当中,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和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在一个数字媒体和视觉轰炸不断地刺激我们的眼球和神经的时代,在一个艺术作品成为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商品的时代,当人们把更多的时间关注在手机屏幕上的这个时代,那种纯手工的戏剧舞台艺术是否还能够吸引足够多的观众?它是否有这样的力量生存和发展下去呢?

  在过去的15年中,《杨澜访谈录》有幸走访了数十位舞台艺术的导演和演员,他们其中有一些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舞台的老艺术家,也有一些是不断挑战和突破的新锐,让我们通过回顾与这些风云人物的对话,来试图找到对刚才那个问题的答案。

  沈腾:麻花是怎样拧成的

  随着在央视春晚小品中的几次亮相,“郝健”与沈腾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而沈腾所在的开心麻花近几年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舞台剧、网络剧、影视剧等为一体的喜剧品牌。尽管现在开心麻花在全国各个剧院的演出也几乎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然而在第一部话剧上演时,也曾经历过只卖了七张票的窘境,“那天正好下大雪,所有演员和领导都在大雪天里站着,来一个观众给退一个票,附一个来回的打车的钱。那时候真的觉得没什么前途和希望了。但我们坚持下来了,而且当你爱上它的时候,怎么苦都不觉得苦了。那是别的土壤没法给你的。”

  王自健:非典型“80后”青年

  在“80后”王自健的人生词典里,“稳定、规律、平静”这些词他都不稀罕。短短几年里,他不停转换职业身份,但最终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说相声,于是在2009年,他辞掉工作,成了一名专职相声演员。 王自健曾说“这个世界,不偏执的人是出不来的”。于是,偏执的王自健就这样偏执地固守着自己的信念,用犀利的言语和嘻哈的笑谈“喷击”他看不惯的俗世百态,塑造了一个鲜明的舞台个性——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也创作了不少的经典作品。

王自健曾说过一句话:“我希望做让相声睁开眼的那个人”。如今,同时身为“相声第二班”的创始人和《今晚80后脱口秀》的节目主持,王自健成了空中飞人,“为了说段相声我经常回北京不到24个小时,就为了说点相声。这是我和大家的保证,我尽可能的保证大家在每周小剧场都能看到我,去年我们可能演了有一共有四十五六场,我缺了没到一场两场,其它全到。”

  苗阜、王声:

  同是“80后”,2007年,当时还是西安铁路局艺术团职工的苗阜,与王声还有七八个志同道合者在陕西共同创立了青曲社,取自“青云直上,曲故情长”。但成立之初,演出并不理想,票价只有五元,依然无人问津。“隔壁是一个热闹似火的夜市,那边特别嘈杂我们这儿清净如水,真是半个月进来不到一个人,进来一个还是晚上夜市喝多找厕所的,那时候特别狼狈,但对我们来说也特别练兵。”

  在长达七年的练兵之后,2014年,苗阜、王声首次登陆北京卫视,凭借《满腹经纶》一夜爆红,而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西北相声也再次回到了公众视野。

  陈佩斯:喜剧的尊严

  自从1998年,退出央视春晚的舞台,陈佩斯拍过电影,开过文化公司,赚过吆喝,也赔过钱。而他一直坚持并做到今天的,只有话剧。

  2001年,他首次导演并出演舞台喜剧《托儿》,该剧自从2001年11月11日推出以来,迄今为止,共演出400余场,地跨40多个城市。2015年推出的《戏台》已是他十余年间的第9部话剧作品,陈佩斯此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甚至直言前面60年仿佛就为这出戏活着。

  相比他过去从事的电影、电视剧以及小品,话剧无疑是一个小众舞台,不仅劳心劳力、投入巨大,如果观众不买账,还有可能血本无归。然而就像《戏台》里的侯班主一样,陈佩斯偏偏组建起了一个话剧班子,全中国的跑场子、一场一场地演话剧。尽管辛苦,却乐在其中,“我们事业一下子开展起来无限美妙的一个事,尽管挣的少,它是一个有生机的事。”

  孟京辉——戏剧顽童

  在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过程中,孟京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热爱戏剧的观众们,说孟京辉就是京城戏剧的一张“名片”,冲着这个名字他们就会走进剧场。

  1999年,孟京辉执导的《恋爱的犀牛》首映,20场演出场场观众排长队买票,剧场边全是满满的加座。戏剧业内惊诧狂呼:戏剧开始赚钱了!也是从那开始,很多年轻人把走进小剧场看先锋戏当作一种时尚,可以说,孟京辉开创了一个新的娱乐消费市场。“我就发现原来先锋除了是一种,一种姿态,态度,之后,可能它还是一个,就是怎么说呢,是一个鼓舞,我觉着对自己的一个鼓舞,就是你别停,你停了有可能就像浮士德说的,美啊太美了,让我停一停吧,然后浮士德就死了,倒地而死。”

  濮存昕:人艺长子的赤诚之心

  1994年,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本就已经日渐萎靡的戏剧产业还是不可避免的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戏剧的观众数量大大下降,大型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数量也急剧减少。同时,出演一部影视剧,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千万的片酬,对于戏剧演员来说,也是难以抵挡的盈利诱惑,而直到现在,人艺头牌的演员演一场戏也只有一千五百块钱,在影视行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戏剧业陷入了一段萧条的时期。在《杨澜访谈录》中,作为人艺的院长,濮存昕说道,“我觉得要关系名利的问题,它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这是土壤,这是你一亩三分地你把它种植好,你浇多少水,上多少肥,养这个土养多少,你不能一年四茬。”

  冯远征:我们能否扛起人艺的大旗

  在整个话剧市场都不景气的情况之下,1992年,人艺老一辈演员的陆续退休更是让以濮存昕、冯远征为代表的人艺中生代演员更是陷入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尴尬境地。那时报纸上甚至还出现了《人艺的旗帜能打多久》的标题。“1999年重排《茶馆》的时候,头一个礼拜,说实话我是挺抵触的,然后对台词我也有点抵触,我就觉得不是我呀,后来有一次林兆华就说,他说我们先继承,但是继承不是说你就学的越像越好。然后我听完以后,我想既然这样,我一定要把它演好。观众一开始也是不接受,所以我们真的是用了三年四年的时间,去让观众慢慢的适应。”

  周立波:舞台给了我真正的幸福

  如今,周立波以及他的海派清口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然而2006年以前,周立波曾有十多年的时间离开舞台,下海经商。到了40不惑的年纪,几经考量后,他决定转回人生的起点,回归舞台。兜兜转转十余年后,再次站上舞台的周立波终于发现,什么是自己的幸福。“我其实上台的霎那间站到舞台我就鼻子一酸,第一个票全部满的,让我一看满场的银发,当时我估计平均年龄应该在48岁以上,忽然有一个人献花,是我差不多十年没见的朋友了,我认他来了,冲上来给我献花,我一看他的头发都白了,一下子觉得哎呀!回到舞台之后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幸福。”

  更多嘉宾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北京卫视11月14日13:05播出的《杨澜访谈录》15周年特别节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