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华青年团星云杂谈 |
分类: 杨澜访谈录 |
本期嘉宾星云法师
本期编导:韩钧琪
曾几何时,着迷于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而在伦敦最繁华喧闹的牛津街旁,我却邂逅了佛光山。不由得感叹,大隐隐于世。
曾几何时,我们感叹于佛法的高深莫测,难以亲近理解,却原来佛法,就在行住坐卧,茶余饭后闲谈间。
是怎样的一份信念,让一位88岁且双目几近失明的僧人,频繁活跃于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
又一份怎样的因缘,让我跨越了千山万水,在另一个半球,有幸重拾起记忆中纷飞的碎片,整合出大师的一段远不足以道尽的传奇。
坐在演播室的杨澜小姐,身着一袭繁星斑斓,一道道思绪优雅地翩跹而出。几年来她与星云大师颇有交谈的缘分,在她的印象中,大师的为人处世平易近人,言谈间透露着幽默与智慧,无论是倡导人间佛教,还是自己不愿成佛,要把和尚做好的心愿,都能让她看到一个大大的“人”字。
提起“一笔字”的因缘,她说,星云大师也曾和她开过玩笑——“随着眼睛越来越瞎,他的心却越来越明了。”
在杨澜小姐的办公室里,也挂着一幅星云大师赠送的一笔字——“明月禅心”。温柔灵巧如明月,智慧从容是禅心,明字当头,伊人之谓也。而在杨澜小姐看来,这种之于眼“瞎”的心“明”就是一种洞察人心的能力,一份对人们心灵的关怀。这也许就是《杨澜访谈录》一直追求的,洞悉社会与人文关怀的相得益彰吧。
翻开以往亲历拍摄搜集的素材库,依稀记得当年的小伙伴们音容笑貌,他们许多都是在当地读书的学生,还有许多华侨、移民后代,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当年的我们,一起参加植树净滩、教当地的孩子们《弟子规》、歌舞茶禅民乐表演等,这样的一期一会,更让我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记忆中的大家散发着「集体创作」的光芒,如今也在世界各地,发展各自的事业。在做片子的时候,也曾一度体力不支想倒下,但大师的「人忙心不忙,心养好了,无事不办」等话语在耳边激励,却让我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带着记忆中的第一次感动,在夜深人静之时,渐渐找到最相应的旋律。
人间佛教到底是什么?星云大师说:“是人间需要的,让大家都能得到了以后平安、幸福、快乐的。”在问及为何热衷于文化交流事业,而不只兴一家之言,星云大师微微一笑:“一切予人有利的都是佛法。”
已经是88岁高龄的星云大师依然坚持书写着他的“一笔字”,而为了两岸交流以及全球文化的事业,他更是加紧了步伐。也许正是梦想的力量,他才能让中华文明,顺着这一脉法水,滋润着两岸,遍洒到五大洲的每一个角落。也许正是这种广纳宇宙的包容,才使他继续为两岸和平交流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化解世间的战争冲突,让他做好一个“地球人”,为世界和平祈愿。而对于我们,是不是也能从这种包容与智慧中获得启发,让生活日日是好日,焕发出更美好的体验呢?
片中的手语表演片段,是由纽约青年团谱曲,伦敦青年团演出的联合国活动指定曲《Harmonize》;有关年轻人话题小片的背景音乐,用的是《爱我青年》,片尾串场的音乐,用了《Dare
to dream》(敢于梦想),做为收官之曲,送给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你们。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4月27日晚23:46《杨澜访谈录》
http://www.tiannv.com/a/Hervillage/YangLan_One_On_One/2014/18-16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