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为“4分钱处方”把脉

(2014-02-11 02:17:55)
标签:

身份

专业知识

部分

情理之中

专业技术

杂谈

分类: 赵言赵语
如何为“4分钱处方”把脉
 
赵志疆
 
郑州一名2岁多的孩子晚上出红疹,家长跑了多家药店都关了门,最后在一家医院,一位女医生问明情况后,开了4片扑尔敏,药价:4分钱!2月7日,当网友“溜溜的闯”在微博上晒出这张处方后,迅速引爆了网络。随着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官博陆续转发,一时间,“4分钱处方”在微博上掀起千层浪。(2月10日 大河报)
 
实际上,类似的“小处方”并非首次出现,尽管每次都会引起舆论热议,但此次引发的讨论显然不同以往——不少医疗专业人士纷纷参与讨论,从而为公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在看病贵饱受诟病,“大处方”频频曝光的现实背景中,“小处方”无疑是一种稀缺资源,公众以此来呼唤医德回归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不过,医疗专业人士的解读自有其道理——药的价格与是否合理没有必然联系,开药便宜与否,并非一个评价医生好坏的靠谱标准。
 
显而易见,这是一场注定不可能会有结果的讨论。面对“小处方”,普通公众在不吝送上医德高尚的掌声同时,希望类似的“凭良心开药”能得到更多效仿。然而,医德本身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将用药科学与否维系于道德自律,显然也是医生难以承受之重。相比之下,医疗专业人士的讨论更具专业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专业技术来进行评判,而这种医疗专业性,恰恰是普通公众所欠缺的。因为缺少专业知识,普通公众更看重医德,因为医德概念宽泛,医生更看重专业技能,这种各说各话的讨论难能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尽管如此,这样的讨论并非没有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讨论本身比“4分钱处方”更值得关注。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看到公众对看病贵的焦虑,也可以看到医务人员对医德泛化的抵触,看似针锋相对的两种态度,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双方缺少一个正常对话的平台,而不尽合理的医疗体制以及由此造成的许多负面事例,则在不断加深着双方的隔阂。
 
医疗的专业性使普通人面对的是一个绝对的技术盲区,当多数人将信任票投给医德的时候,呈现出的是一种对医生几乎本能的不信任,而医生本身又是以医疗制度代表的身份出现,因此,公众对他们的普遍不信任,实际上也折射出对现有医疗体制的不信任。当然,公众自有其不信任的理由——资料显示,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卫生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由1985年的38.58%降至2000年以后的15%,而社会支付成本却从1985年的28%升至2000年以后的近60%。在医疗费用不断水涨船高的过程中,公众不可避免会对医生的职业行为产生质疑,甚至将降低医疗费寄托在其道德水准的高低。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医院人员工资、医疗费用等支出都由财政支付,收入则全额上缴财政,在此期间,医院并不存在“以药养医”等问题,医患关系也相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以及彼此之间不信任的加剧,几乎伴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同步进行。众所周知,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收入、诊疗服务收入、政府补贴三部分。三者之间显然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加大财政投入的缺席,使医疗诊断更像是医患之间的利益博弈,无论是饱受诟病的“以药养医”,还是其后提出的“以技养医”,实际上都是“以患养医”。以此为背景,省钱与否成为多数人判断医疗活动的唯一标准,即使是医务人员纯专业性质的建议,只要不能降低费用,都难免会被视为“另有所图”。这种对话鸿沟,正是“4分钱处方”颇多争议的根源所在。
 
因为患者个体以及病情的差异,“4分钱处方”本身并不具备多少可复制性,不过,医患双方对话鸿沟的存在,却使得这种各说各话的争论难以在短时间内平息。当类似事件不断引起争议,也许更应该从制度层面引起足够的反思,如果能加大医疗投入使医疗机构不再有逐利的理由,同时以完善有力的监督有效遏制其牟利的冲动,医患双方的对话无疑将更加心态平和。如此一来,面对一张处方,各方才会将目光专注于医疗诊断,而不是暗自揣摩其中是否潜藏“猫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