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民意需要制度出口

(2008-01-22 23:39:14)
标签:

网民

2.1亿

网络暴力

杂谈

分类: 赵言赵语

网络民意需要制度出口

赵志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宽带网民数1.63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5040万人,预计到2008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1月18日 法制晚报)

近年来,国内互连网业务发展迅猛,以中国人口基数之庞大,这样的统计数字委实是在情理之中。令人好奇的是,如此人数众多的网民到底都在互连网上做着什么?或者,他们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一新生的事物?

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在当前的网络民意中,理智与清醒占据着绝对的主流。纵观过去一年发生的诸多有影响力的事件,网民声音虽不能说左右了事态发展,但正是有了他们的持续关注以及不懈努力,一些原本似乎不太起眼的事件才最终上升为公共事件,并逐渐褪去了层层包裹下的神秘外衣——无论是“最牛钉子户”事件、还是“华南虎”事件、抑或厦门PX事件,网民持之以恒的关注以及不遗余力的呐喊,都对事态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从而展示出了网络民意的理性、执着与力量。

网络舆论日渐强大,其反映民情民意、实施舆论监督的作用也逐渐显现。正因为如此,每逢各级两会和党代会,大多专门开辟“网络直通车”,为网民献计献策提供平台,“网上民意”也因此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领导的讲话中。

尽管如此,网络上不时可见的“网络暴力”还是隐约令人感觉到一丝不安。无论“铜须事件”,还是“虐猫事件”、“烧狗事件”,乃至新近发生的“很黄很暴力”,事情发展到最后,针对“网络暴力”的关注无一例外地远远超出了对这些事件本身的探讨,由此也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从各类形形色色“网络通缉”的火爆可以看出,多数网民依然坚守着朴素的道德观念,只不过与复杂的现实社会相比,他们似乎更愿意隐匿于虚拟的互联网上。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逃避的借口,恐怕再没有一个比个人安全更加合适的理由。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网民们一面可以肆意宣泄内心的不满,一面也大可不必因此而担心“惹火上身”。然而也正因为网络的虚拟,事件本身的性质往往成为决定网民态度的“分水岭”——对公共事件的持续关注最终上升为网络民意,过度沉溺于琐碎的个人隐私则不免会伤及无辜。更有甚者,少数捕风捉影者公然炮制虚假信息制造噱头以撩拨网民的神经。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真正发人深省的是:在大力提倡社会监督、政府职能部门也纷纷表示欢迎网民举报违法的今天,人们为什么总是不约而同选择网络作为宣泄情绪的出口,从而展示他们的热情与能力?相关部门是否可以提供更多的制度出口,以引导这些网民对社会公共热点的关注和参与?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没有了个人情绪的干扰,网民可以更为清醒和理智地看待互联网上的各类纷杂事物;另一方面,即使再次出现情绪激烈的网络言论,人们也将很容易去伪存真、明辨是非。

2.1亿网民本身体现着科技时代的进步,如何使这2.1亿网民平心静气地畅游网络,而不是一味宣泄情绪,则是相关部门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惟其如此,才能使更多人在享受现代科技文明的同时,涤荡网络空间,避免其带来新的负面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