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平均工资cpi均贫富 |
分类: 赵言赵语 |
赵志疆
近期,社会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系列数值如CPI、职工平均工资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质疑和议论。21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郑京平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学术报告会上给出了明确解释,“统计数据大多数是以平均值结果公布的,各地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人都以自己的感受为基础进行评价,自然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11月22日北京商报)
所谓“均贫富”,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论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型”也好,“橄榄球型”也罢,终究是有人分别占据着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一种“均贫富”却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平均工资。当然,工资是不可能有人跟你平均的,人家所要跟你平均的只不过是数字而已。
如此口惠而实不至的“均贫富”,自然引来了一片口诛笔伐之声。不仅普通民众抱怨统计数据和自己的感觉“不搭调”,经济学家也纷纷公开指责一些统计数据不够精细和全面。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解释,“中国职工平均工资”代表的是“全国城镇在岗职工”。然而,不仅很少有人能搞清楚“在岗职工”的范围究竟是什么,而且“在什么岗位”更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关键问题。
普通企业职工与政府公务员乃至国有垄断企业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显而易见,而即使身处相同的单位,高级管理层与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一样泾渭分明——每当类似“垄断高薪触目惊心”之类的报道公诸于众,不是总有其内部员工挺身而出为自己鸣冤叫屈吗?抹平了地域之分、行业差别、职位不同之后,轻描淡写的一纸“平均工资”想不挨批怕都很难——既然没人跟我平均工资,我为什么要替人平均数字?
郑京平此次说的明白,“公众对统计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了解不够也是造成统计数据被质疑的原因”。不过,虽然公众对统计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不甚了了,但对其实际结果所显示出的不公却感同身受。实际上,公众也并不关心统计数据依据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得出,他们更为关心的只是统计数据能否客观真实地展现现实情况,从而为自己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无法满足公众这样一点小小的要求,一味沉溺于纸上“均贫富”的数字繁荣,究竟还能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
其实,没有谁幻想着有人主动跟自己“平均工资”,同样的道理,也没有谁愿意被动替别人“平均数字”。有鉴于此,希望数据统计者能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职位间的工资水平分门别类、同时公布,而这原本也算不得什么难事,毕竟平均数字本身就是要由这些内容汇总得出。如果没有了这些,笼统的一个“平均工资”势必给人以偏概全之嫌,由此不仅使得低收入者高山仰止、嗟叹连连,甚至难免会因此而迁怒于数据统计者本身。如此数字“均贫富”,委实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