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祭伏羲的成本有多高

(2007-08-24 21:48:58)
标签:

时事评论

公祭

伏羲

烧钱

分类: 赵言赵语

公祭伏羲的成本有多高

 

赵志疆

公祭伏羲的成本有多高?不妨先来看看如下报道——甘肃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打造中华伏羲文化园,欲将其建成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设计方案已于日前出炉,总体控制范围889公顷。核心景区包括中华颂景区、图腾园景区、始祖殿景区、中华源景区和民俗文化区5个部分。(8月23日 兰州晨报)

 

通过适当的形式祭拜先祖,从而增强国民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认同感,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随着形形色色的公祭活动日渐升温,嘈杂混乱的场景不免令人望而生疑,大兴土木一掷千金的奢华之风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说最初的公祭尚且带有“寻根”色彩的话,其后逐渐涌现的一些公祭则越来越多地演变为争夺利益的闹剧。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一幕幕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之中,各地政府“公祭搭台,经济唱戏”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由此,公祭早已不仅是一种人气的比拼,更是一种财力的较量。在程序上,公祭一般是照搬专制时代的家族祭祀程序,诵读祭文、乐舞、拜谒、礼成。姑且不论政府领导直接现身这种带有封建迷信思想的活动会对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几乎是可以肯定的。组织排演、接待宾客、安全保卫,哪一项工作不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公祭热的不断升温,有些地区已经不仅限于公祭资源的争夺,而日渐升级为公祭规模与配套设施的无休止攀比,从而使原本纯粹意义上的祭祀活动被弄得面目全非。

 

针对公祭的不断升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读者调查显示,62.4%的受访者认为,公祭可以举行,但要适可而止;25.1%的人认为“不太好,要举行的话应该依情况而定”;7.2%的人则认为“完全就不该搞什么公祭活动”;只有极少数人(5.3%)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在由这项调查所引起的针对公祭的舆论反思中,公祭伏羲是被作为正面典型予以充分肯定的。这不仅是因为伏羲祭典已荣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因为当地有关领导曾经表态,“我们本着节俭朴实的总的精神,来办好这样一个公祭,来弘扬传统的文化,昭示我们的后人,共同实现我们祖国的大业,为我们祖国的振兴,为我们地区经济的发展,来做一些工作。”而这种态度恰恰符合被调查者“公祭可以举行,但要适可而止”的心理定位。

 

然而,甘肃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打造中华伏羲文化园的消息不由得使人大跌眼镜。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如果这样庞大的开支也能够算作“节俭朴实”的话,真不能想象所谓“极尽奢华”究竟应该是一副什么样子?打造“文化名片”固然没错,但占地889公顷的“名片”也委实太大了一些,而遍布其中的各类人造景观究竟又能有多少“文化”可言?不知道是因为被前几次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还是因为入选了文化遗产名录而急欲做出一番大事业,伏羲祭典终于还是没有摆脱形形色色的公祭所共有的“烧钱”套路。由此不难看出,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各类公祭,不仅无法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初衷相契合,而且难免会在“公祭搭台、经济唱戏”的功利套路下,不断扩大“台子”的规模。

 

将先人摆上祭坛虽然容易,想要因此而振兴地方经济却似乎并不容易。很简单的道理,搭起“台子”未必一定会有人“唱戏”,“唱戏”的人多不多以及唱的好不好也显然与“台子”的大小没关系。实际上,公祭伏羲之所以曾被寄予厚望,正在于其鲜明地提出了“认同文化渊源”的概念,然而当主办方依旧错误地认为,只有扩大“戏台”规模才能展示文化内涵的时候,不免令人大失所望。搭建起如此庞大的“戏台”,真不知要接连上演多少“大戏”才能收回成本,而这究竟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呢,还是带来了一场新的灾难?“戏台”与文化原本没有必然联系,在主办者不顾群众利益一掷千金的同时,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祭祀的其实正是“中华人文始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