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的人与流狼的狗

(2007-07-24 09:29:01)
分类: 赵言赵语
“重金葬狗”的现实隐喻

 

赵志疆

 

22日上午,成都一名高校教授为自己的爱犬签订了一份价值100680元的葬礼协议,费用包括送别礼厅使用一次18000元,豪华送葬车10000元一次等。在亡犬的灵堂上的挽联上,采用了“人狗情未了”的主题标语。“重金葬狗”事件披露后,一时众说纷纭。(7月23日 华西都市报)

 

针对外界质疑,殡仪服务园区负责人明确表示,这样的事情虽然是自己第一次碰到,但不排除以后再有为宠物操办葬礼的事情发生。“人和动物之间其实是没有待遇的区别的,本来就应该和谐相处。”这样的表态实在令人大跌眼镜。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当然没有问题,甚至消除“待遇区别”也没有问题,但人与动物享受各自“待遇”的场所却是有必要予以“区别”的,也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和谐相处”。否则的话,公众为什么对公交车上霸占座位的宠物愤怒不已,在医院诊所多如牛毛的当下,林林总总的“宠物医院”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关于此次“重金葬狗”事件,值得反思的内容不只是“赞成”或者“反对”这么简单,而是“宠物后事如何处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宠物殡葬业在国外早已是一个成熟产业,法国、新加坡等国都通过立法规定,宠物尸体必须火化。英国大约有1100万只宠物,宠物火化场的数量达到了320多家,而日本不但有宠物火化、宠物葬礼、宠物墓地,甚至还有专为宠物服务的寺庙。回顾国内,“宠物后事”俨然它们的主人最为头痛的难题,因为无处办理,在多数人随处丢弃宠物尸体的同时,少数人甚至想到了动用人类资源“风光大葬”。健全的城市应有专门处理“宠物后事”的机构,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促进宠物殡葬的规范化。从这种角度来看,“重金葬狗”事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使这些内容提上了城市管理的日常内容。

 

至于老教授该不该为宠物如此破费,我觉得这原本就不应该是舆论关注的内容。每个人都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合法所得,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倾注毕生积蓄于任何一件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某些市民所说,“感情的东西是最不好用寻常思维去判断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位老教授为什么会对一条小狗付出如此深厚的感情?

 

老教授与小狗的交往只有短短三个月,而小狗所做的也不过只是陪伴老人解闷这么简单,即使如此,在谈及小狗的时候,老人的情绪还是明显激动了许多,眼角也为之有些湿润。朴素而真挚的感情背后,是孤独的老人的一颗期望慰籍的心。老人之所以为流浪小狗而动情,除却自身的同情心之外,未尝不是出于一种“同病相怜”的悲悯。自幼离家闯荡,老年孑然一身,老教授终年流浪的生活经历,与一条正在流浪的小狗,究竟能有多少本质的区别?同处“被人遗忘的角落”,“相依为命”的意义似乎不是普通人所想象得到的。老教授的生活现状是无数“空巢老人”共同面对的现实窘境,基于此,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大多“空巢老人”喜欢饲养宠物,以及因为饲养宠物而剥夺他们接受社会援助的做法是多么的残忍。

 

老教授“重金葬狗”的举动令人惊诧,“重金葬狗”背后的现实隐喻则令人黯然神伤。如果能够得到更多关爱,老人为什么要将幸福的憧憬寄托在一条流浪小狗的身上?如果能得到更多慰籍,老人为什么会对小狗的生死如此难以释怀?宠物之外,老人原本希望得到更多,然而无情的生活最终连一条小狗都不能给他留下,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令人难耐的凄凉?我甚至忍不住在想,当年老体衰的老人不遗余力地为一条流浪小狗安排后事的时候,何尝不是老人自身感情的一种悲情寄托?“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哀婉的《葬花吟》,显然不只是林黛玉一个人的专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