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辱师视频”与“网络暴力”

(2007-05-29 22:10:56)
标签:

辱师视频

网络暴力

分类: 赵言赵语
“网络暴力”为何总是“捏软柿子”
 

赵志疆

 

5月25日,一段数名学生在上课时侮辱年迈地理老师的视频让网民震惊,并引起网友的热议和愤慨。有网友公布“当事人”住址电话号码等资料。被指事件发生地的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主页被黑并被张贴抗议字幕。(5月28日 南方都市报)

 

虽然早已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当我认真看完了这段将近5分钟的视频短片之后,还是禁不住惊愕于当事学生的张狂与无礼,也难怪这样一个小小短片会在瞬间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应,以至于有网络论坛竟然组织万人签名予以声讨。不知道此事最终将会如何收场,但现在看来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随着“当事人”资料的曝光、学校网站的被黑,以及网民愤怒情绪的不断升级,相信有一个词语很快将会被人提及——“网络暴力”。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暴力”屡屡被人提及——从“虐猫事件”到“铜须事件”,直至新近发生的“烧狗事件”。事情发展到最后,无一例外是针对“网络暴力”的关注远远超出了这些事件本身,由此引起的反思也完全占据了主流。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不由得使人格外担心于此次“辱师视频事件”的最终结局——既不愿意看到事件再次被定义为“网络暴力”,更不愿意看到因此而掩盖掉“辱师视频”本身所应引起的反思。

 

在诸多“网络暴力”事件中,“哄客”群体虽然客观存在,但依然不乏大量有足够的能量与热情一心想为揭露事实真相而努力的人,也正是有了他们,曾经扑朔迷离的网络事件才会迅速退去那层神秘的外衣。然而,与“网络通缉”的不断升温相比,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类似问题却鲜有人问津,以至于不能不使人产生联想——如果把同样的场景照搬到日常生活之中,究竟还能不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仅从“网络通缉”的火爆就可以看出,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并非绝对,很多人依然在坚守着自己朴素的道德观念对事情做出判断,只不过与复杂的现实社会相比,他们似乎更愿意隐匿于虚拟的互联网之上。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逃避的借口,恐怕再没有一个比个人安全更加合适的理由。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人们的矛头所指显然也更加集中于“虐猫”、“烧狗”之类相对琐碎的事件。于是,网民们一面肆意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一面也大可不必因此而担心“惹火上身”。

 

“辱师视频”曝光之后,海淀艺术职业学校曾一度予以否认。事件的真伪暂且搁置,和以往的诸多事件一样,网民需要的只是一块宣泄情绪的“靶子”,而那些明显违背人们道德观念又相对处于弱势的当事人则顺利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事件的真伪其实并不重要。正因为此,在一些当事人浑然不觉成了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之后,更有少数人竟公然炮制虚假信息制造噱头以撩拨网民的神经,进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由此造就了互联网上的诸多混乱,以至于有人震惊于“全民追杀”的喧嚣与狂躁。

 

“辱师视频”确实值得反思,然而“网络暴力”更值得反思,而比“网络暴力”更值得反思的是,在大力提倡社会监督、政府职能部门纷纷表示欢迎网民举报违法的今天,网民们为什么总是将关注的焦点仅仅局限于“琐碎小事”?如果他们能够拥有更多宣泄情绪的合法出口,如果他们能无所顾忌地将“网络通缉”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热情与能力用于更为有意义的事,那些相对琐碎的偶然事件是否还能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在义正词严地谴责“网络暴力”之余,这些问题似乎更加值得考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