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志疆
赵志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27
  • 关注人气:6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怕“抢饭碗”就怕“占饭碗”

(2007-04-12 08:57:55)
标签:

抢饭碗

返聘

劳动法

黎建飞

分类: 赵言赵语

不怕“抢饭碗”就怕“占饭碗”

 

赵志疆

 

“中国有1000万离退休返聘人员,还有大量兼职大学生,《劳动法》对他们的劳动行为的规定很多是空白,一旦出事没有法律依据,而且他们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劳动力市场。”在4月10日广东省律师协会举办的“非全日制用工法律问题研讨会”上,著名劳动法专家黎建飞如是说。 (4月11日 信息时报)

 

首先应该看到的是,黎建飞发表此番言论是在“非全日制用工法律问题研讨会”上,而各方专家参与讨论的目的也是为了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寄希望于即将出台的《劳动合同法》能够对这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看得出来,黎建飞本没有提出“离退休人员返聘是抢饭碗”之类的激烈言辞,网络上由此而产生的诸多争论显然是误读了专家的本意。

 

虽然存在误读,网民的热心讨论依然颇具积极的现实意义。网上讨论大致持有两种态度:一种明确表示“离退休返聘确实是在抢饭碗”,另一种则表示难以理解——曾经无尚荣耀并被积极鼓励的“散发余热”怎么就成了“抢饭碗”呢?在笔者看来,两种态度实际上都有其各自的道理。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大规模“退休返聘”的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中国也是如此。离退休人员显然是一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他们不仅更加熟悉企业或行业的各方面特点,而且具备高超的技术以及丰富的经验,同时还能节省相应的培训支出。正因为如此,高知、高科离退休人员备受青睐。“退休返聘”既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也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此外还能体现老年人自身的价值增加收入以完善福利保障,其积极意义不容抹煞。

 

绝大多数持反对意见者并非反对离退休人员再次就业,而是质疑他们是以何种方式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我国虽然始终在大力提倡和鼓励“散发余热”,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规范,多数用人单位的退休返聘依然是以延长退休时间和单位直接返聘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招聘。由于依旧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行政安排的方式,这种退休返聘并没有采取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运作模式,因此难免会冲击劳动力市场。更有甚者,由于返聘的隐蔽以及规范的缺失,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免夹杂腐败。年初曝光的开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文某以权谋私,其妻同时领取工资、养老金、失业金和退休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的退休返聘者其实并无“热量”可以散发,有的只是对就业岗位的继续垄断。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人们争论退休返聘的焦点并不在于离退休人员该不该返聘,而在于他们是否真的能适应当前的工作岗位,或者说,他们究竟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谋得了一份不错的职业。有鉴于此,在各方专家探讨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笔者建议应该增加类似针对返聘人员具体管理和使用问题的规范。不仅应维护每一位在职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当维护一种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使退休返聘真正成为调整人力资源配置的催化剂,而不能放任其成为裙带关系、权钱交易的一块“自留地”。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离退休人员能否返聘并不是此次争论的焦点,其实,对此原本就不应该出现太多无谓的争议。终身工作是每个人都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除非个人自觉放弃,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予以剥夺或者限制。实际上,当身体等各方面条件都并不占优势的老年人都勇于“抢饭碗”的时候,更具开拓精神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什么理由来畏惧他们的挑战。唯一的例外在于,年轻人并不惧怕和老年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抢饭碗”,真正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是,由于掺杂了太多外界因素,一些退休返聘人员并没有放弃对“饭碗”的垄断,以至于年轻人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种状况也许概括为一句成语更为贴切——尸位素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