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点班为什么“名亡实存”

(2006-09-11 22:03:59)
分类: 赵言赵语

重点班为什么“名亡实存”

赵志疆

已于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并没有让盛行校园的重点班刹车,兰州市多所中学依然普遍存在分班教育的情况。一位中学校长说,“为了追求升学率和争夺生源,各初中学校采取分班教育已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新法实施以前,各学校都公开做,而新法实施后,各学校的做法隐蔽了,不敢声张罢了。”(9月11日 兰州晨报)

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设置重点班,进而为之配备最优秀的教师和最好的设备,这种做法显然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剥夺了普通班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学校自身实力有限的前提下,这种“押宝”式做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于重点班一身,而不顾及其余。

学校设置重点班无疑是在重新分配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在分配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重点中学风光无限,占据了大多数优秀的教育资源。普通中学所得到的资源原本就非常有限,于是他们为了追求成绩纷纷倾尽全力打造重点班,以期在未来的升学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利于在下一次的教育资源分配中占得上风。

可以看出,重点班和重点中学的设置,都是为了争抢本地有限的教育资源,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明显处于“僧多粥少”的窘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约占GDP的3%多一点,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对高等教育投入偏多,对基础教育投入偏低也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不足。教育部长周济曾经指出,当前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在义务教育过程中,这样的矛盾尤为突出。正是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因此客观上加剧了学校之间甚至是学校内部对此的争夺,而最直接的手段莫过于“一考定重点”。

无论是重点班还是重点中学,都是把最终升学率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升学率就是检验学校优劣的标准,也是他们争抢教育资源的资本。如果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得不到根本改变,如果学校依然普遍存在唯升学率是举的冲动,想要真正叫停重点班谈何容易?

解决“僧多粥少”的最有效方法莫过于“添粥”和改革“分粥”模式,如果没有了这个前提,试图靠一纸禁令去约束学校“一碗水端平”显然是不太实际的。禁令本身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禁令只触及表面现象而不能深入问题实际的话,难免会让禁令的威严大打折扣。禁而不止、“名亡实存”的重点班就是一个十分生动的例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