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赖校族”能“赖”到什么
赵志疆
再过100多天,伤感的毕业歌将在各个大学校园响起。本科生毕业生们有的选择念研,有的继续奋战准备明年考研,有的选择就业……但也有这样一些人,既不深造,也不就业,而是继续“赖”在学校。“赖校族”“赖校”的理由十分复杂:贪恋学校的环境、找工作挑剔、等女朋友一起离校……(3月13日 广州日报)
单纯从字面上看,“赖校族”是一个新鲜名词,也许会令许多人感到陌生,但是如果换一个词语来描述这种现象,则要容易理解得多——“啃老族”。所谓“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对照“赖校族”,“啃老族”的基本特点他们都具备,不同之处不过是把“啃老”的地点由家庭搬到了大学校园而已。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如果说父母身边的“啃老族”,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文化低、技能差,找不到合适工作的话,“赖”在大学校园内“啃老”的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之所以放弃就业而心安理得地“啃老”,更多地还是由于那种狭隘的优越感所导致的片面择业观所致。此类现象值得引起学校方面的重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选择就业。
大学作为学生时代的“终点站”,走出校园必然意味着要走进社会去迎接挑战,大学之所以被誉为“象牙塔”,除了学术高地的地位之外,也因为大学大多都是封闭地孤立于社会之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贪恋学校的环境”,而“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其中固然有对学生时代难以割舍的留恋,但更多地恐怕还是因为不敢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因此本能地逃避困难,不愿意失去学校的庇护。
“赖校族”这种逃避社会责任的做法,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作为“人生中转站”,在与现实社会的衔接上还存在着障碍。因此笔者认为,学校除了增加心理辅导等教育内容之外,更应该注意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以弥补隔阂、缩短距离。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校过渡到现实社会,而不至于因为毕业日期的临近才猛然发觉困难的存在,进而手足无措地“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
“赖校族”“赖”的是学校,“啃”的是父母,这个特殊的群体值得引起学校和家长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当然,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反思并不足以彻底消除此类现象的产生,在这形形色色的“赖校族”中,最应该对此进行反思的就是这些大学生自己。困难和压力是人人所必须面对的,而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前提是自己必须去迎接挑战、主动出击。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赖”在父母身边,还是“赖”在大学校园,“赖”是永远“赖”不到任何机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