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文化搭台,谁来场戏?
赵志疆
继挥资数亿元操办首届“姓氏文化节”之后,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今年10月将举办第二届“姓氏文化节”,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该活动列入为老百姓做的10件“实事”之首。近日,淮阳县主要领导通过淮阳电视台,向全县人民表示,今年的第二届姓氏文化节要办得更为隆重。(2月28日 中国青年报)
看到淮阳县领导在电视里的这番表态,不禁让人想起2004年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县委主要领导在召开各乡党委书记会议讲话的情景在电视上每天播三遍,反复播放,以至于多数淮阳人都耳熟能详:“县里搞建设,各个乡镇都要集资,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表态,有意见马上提,没有意见就散会,三天之内钱到位。”(2004年7月22日 新#报)
如此掷地有声的豪言至今依然余音未了,当地主要领导又再次通过电视台表示,第二届文化节要办得更为隆重。在办第一届姓氏文化节的时候,据淮阳县一位官员则估算,“光硬件至少得两个亿”。而2003年全县实际完成财政收入1.1亿元,财政支出却达3.35亿元。于是,为了筹集资金,全县上下几乎人人都成了“债主”,单位部门要集资、干部职工要“自愿捐款”,就连普通农民也要“为姓氏文化节出力”。不难想象,要想把姓氏文化节“办得更为隆重”将会意味着什么。
当地领导之所以将“姓氏文化节”列为10件“实事”之首,足见对于此事的重视,但这并不能说明领导对“文化”有多么重视,其实不过是基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样一种考虑。说到底,还是借文化之名行招商引资之实而已。如果地区经济因此而见了起色,不仅领导面子上有光,当地群众似乎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不过,现在的问题不仅在于搭建这座“台子”已经耗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更为关键的是,“台子”建成之后,是否会有投资者愿意“登台唱戏”?
文化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对于文化品牌的经营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淮阳县真的有心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把工作做在平时的点滴之处,而要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呢?为了首届“姓氏文化节”,2万多名县级财政供养人员变成了县城建设的“债主”,4000多亩耕地变成了公路两侧的绿化带,30%的乡镇干部成了专职的护林员。一系列荒唐的闹剧过后,到底给当地带来了多少的收益,又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如果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领导面子的需要,文化搭台的目的也不过是便于领导站在上面唱独角戏的话,又谈何为老百姓做“实事”?
“淮阳要一年建设,十年还债。”这是县委主要领导当时的表态;“干部群众要舍小家,顾大家。”这是领导当时的号召。时间已经过去了2年,当年欠下的债务到底还清了多少呢?这样年复一年旧债未偿又添新债,当地领导却依然乐此不疲,这究竟是要“舍小家顾大家”,还是要“舍大家顾小家”?
在五花八门的“文化节”泛滥成灾的今天,以文化来“搭台”本来就够使文化蒙羞的了,如果打着文化的旗号搭建出来的竟是一座展示形象工程的大舞台,则更是足以使文化无地自容。这样的“文化搭台”,与其说是弘扬传统文化,不如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