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赵言赵语 |
解决看病难不能只开方不下药
赵志疆
在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医院协会报告会”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分析说,导致现行卫生系统“病况”的“病因”有如下六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2月20日 华西都市报)
高强部长的此次表态,无疑找到了“看病贵、看病难”真正的“病因”。不过可以看出,在这“六大病因”之中,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正是由于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因此加剧了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均衡;同时造成了医保基金的不足,制约了医疗卫生保险事业的发展;形成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生存方式之间的分裂,导致医院逐利倾向的日渐蔓延;进而加大了政府部门对医疗市场的监管难度,造成了监管不力。毫无疑问,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应该是这“六大病因”中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投入仅占全世界卫生投入的2%,资金缺口之大可想而知。然而据高强部长透露,财政投入在严重不足的前提下,还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卫生支出曾经一度占到政府总支出的6%,而到2002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4%。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医疗改革日渐深入,但是民众对医改的直接感受却是福利待遇的减少,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这也不由得让人怀疑,改革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还是改善民众的生存状况?去年一则“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传闻一度引起了轩然大波,如今高强部长无疑是用“六大病因”为此做出了一个正面的解答。
降低医疗费用是老百姓的实际需求,而医院的日常运营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难题。在医疗投入严重不足的前提下,为了医院的发展,医院开始独立经营,由于片面强调市场化而导致了医疗高收费的蔓延。同样处在医疗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是逐年下降的前提下,在要求医院降低医疗收费、回归公益属性的同时,靠什么来保障医院自身的正常运营以及健康发展呢?如果医院自身的生存发展都成问题,又如何能够满足群众看病就医的实际需求?这些正是前不久卫生部提出建立“平价医院”之后,却立刻招致诸多质疑的原因所在。
“看病贵、看病难”的实质是一个钱的问题,无论是从群众的腰包里掏出钱来补贴医院,还是限制医院的发展以“让利于民”都是不公平的,也未必能起到实际的作用。最关键的是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之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而不是坐视医院和患者之间相互传递着由财政投入不足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包袱。
从表面上看来,“看病贵、看病难”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医疗服务问题,但实质上却涉及到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涉及到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这从“六大病因”中不难看出端倪:卫生部要对医院监管不力负责,而财政投入不足则涉及财政部以及各级政府,社会保险发展缓慢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医疗器械、药品市场的管理混乱又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
解决“看病贵、看病难”这一社会难题,卫生部责无旁贷,理应首当其冲,但是仅仅依靠其一己之力似乎也很难扭转目前的局面。如果把卫生部比作主刀医生的话,其他部门和各级政府则可以视为辅助手术进行的所有人员,要想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势必离不开所有人员的积极参与、通力协作。而政府财政投入就像是为手术提供医疗器械以及药品的后勤供应,很难想象,如果是在后勤供应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主刀医生还能如何将手术进行得下去?
在“看病贵、看病难”越来越使人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之际,卫生部终于诊治出了卫生系统所存在的真实“病因”,这无疑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不过,在开出了“方子”之后,接下来将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对症下药”呢?相信这样的内容才是人们所更为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