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增注《唐三体诗》

(2022-03-11 10:47:30)
标签:

唐三体诗

文化

分类: 渤海耕读

 增注《唐三体诗》

  裴庾为格律诗大家,其增注周弼(1194-1255,汶阳今山东曲阜人)《唐三体诗》影响深远。周弼所作《唐贤三体诗法》成书于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录唐人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共五百二十四首,分体编排,分为三卷。每体中再按诗歌法式立格,绝句有实接、虚接、用事、前对、后对,拗体、侧体七格,七律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结句五格,五律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一意,起句、结句、咏物八格,总二十格,每格分列。每格开首均有周弼对本格诗法的说明,多属起接呼应,造句联章之类,下选诗以证实之,亦多取中晚唐人诗。后有高安人释圆至(字牧潜,号天隐)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295)注诗,有题注、夹注、尾注三种形式,夹注释字义出处,尾注多释意,但常有牵强附会处,故《四库全书总目》讥其“疏陋殊甚”。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1227-1305)为圆至注三体诗序,云:“子曰:诗三百,一言而蔽之,思无邪。此诗之体也。又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诗之用也。圣人之论诗如此,后世之论诗不容易矣!后世之学诗者,舍此而他求,可乎?近世永嘉叶正则水心倡为晚唐体之说,于是四灵诗江湖宗之。而宋亦晚矣。圣人之论诗不暇讲矣。而汉魏晋以来,河梁、柏梁、曹刘陶谢,俱废矣。又有所谓汶阳周伯弼三体法者,专为四韵五、七言小律诗设,而古之所谓诗,益付之鸿荒草昧之外矣。其说以为有一诗之法,有一句之法,有一字之法。于此三法而江湖无诗人矣。唐诗前以李杜,后以韩柳为最。姚合而下,君子不取焉。宋诗则欧梅黄陈为第一。渡江以后,放翁石湖诸贤诗,皆当深玩熟观,体认变化。”

  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己酉)秋,裴庾增注三体诗并自序。国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重校证三体诗》3册3卷全。署名宋周弼选、元圆至注、元裴庾增注。较之圆至所注,裴庾增注篇幅大增,内容更为翔实。裴庾增注本获得广泛认同,并流传日本。三体诗自元代中叶至明初(1300-1375)从中国传入日本,从日本的南北朝时代(1336-1392)一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7)持续大量出版,大部分都是以《増注唐贤三体诗》为题目,选用斐庾的增注本。新近承县地方志学会周仁多、蔡新祥君购得日本宽文十二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刊四卷本《三体诗》原本(三体诗三卷三册、三体诗备考大成一册,白麻纸大本厚册,日本天和四年1684翻刻元至大本),由日本敦贺屋弥兵卫出版。此注本元代以后在我国失传,极其珍贵,应为平阳历史文献之瑰宝。其开篇即裴庾序,全文如下:

  “诗自三百篇以还,至唐而声律大备。今人作诗,以唐为法。唐诗盖数百家,虽不尽预四库之目,先贤犹虑其繁。欲便后学,乃为三体、四体、极玄、又玄、众妙、二妙、间气等集。然其用事原委,多有未达。因博采简册所载,参以平昔见闻,训释成编,谂诸同志,咸俾入梓,以助启蒙。余尚惧踈昧。或曰,朱文公注楚辞,未免阙疑;李侍读注文选,抑或祖述之谬,况其余者乎?博洽君子,庶几补而正之。时至大二年重阳日,裴庾季昌书。”正文卷前又署名“东嘉裴庾季昌增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