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突发事件报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2008-06-01 21:34:45)
标签:

杂谈

  

                            突发事件报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汶川大地震报道浅析

                                                      谢耘耕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猝然降临,让国人根本没有丝毫心理准备。在这场猝不及防的8级地震面前,众多国内媒体打破了以往突发事件报道模式,不仅报道信息及时、准确,还积极为灾区捐赠善款,展现出了中国媒体该有的品格、公信以及社会责任感,也反映出我国政务公开和信息发布制度的正在走向健全。

国际舆论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和各家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有关地震的各种信息。《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说,中国对地震的反应不同寻常地公开。中国电视台不间断地滚动播出灾情和救灾努力,这在中国还是非常少见的。该文章还说,这反映出了中国政府走向公开透明和改革的一种趋势。英国《泰晤士报》等媒体认为,中国对地震灾难所持的开放态度和对灾区表现出的关注程度“令人振奋”。

 

一、信息的开放透明, 在宽松的舆论氛围中,消除了谣言和恐慌。

这次抗震救灾能够取得大的突破和好的效果,显然与我国政务公开和信息发布制度的日益健全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出于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因素的考虑,我国政府以及政府对新闻传媒的要求是,对于灾难新闻须持特别慎重的态度。1976 年7 月28 日唐山地震发生后的第一篇消息是新华社记者3 天后发出的,且全文没有任何伤亡数字,也没有任何受损情况,只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人民群众与自然灾害斗争的情景。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直到十年后,由作家钱钢披露出来,这种令人吃惊的灾难新闻处理实际上违背了新闻真实性、时新性的原则。

近年来,尽管我们在改进突发事件报道方面有了很多突破,但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1994 年发生的千岛湖事件,由于国内媒体一度保持沉默,境外媒体掌握了话语权,造成了在国际舆论上的被动。2003 年的“非典型肺炎”事件,新闻媒体前期没有发挥环境监测和社会预警功能,致使谣言四起,造成公众的恐慌。后来在政府“绝不瞒报、缓报”的指示下,国内新闻媒体才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报道。

本次地震发生以后,政府不仅允许中央和地方媒体积极投入前方报道,甚至对境外和西方媒体赴灾情现场也报以欢迎的态度,不设限制。

   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分钟后,新华社就发布了汶川县发生地震的消息。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从5月12日15:20-5月13日20:00,节目跨度超过26小时,以"同一主题不间断播出",对白天和午夜时段实施了直播全覆盖。其中,自5月12日22:00起,综合频道还与新闻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将汶川地震的相关消息传播给每一个观众和听众。

   地震发生后两个半小时,中央电视台第一批记者开拔灾区,新华社采访小分队徒步赶到汶川县境深入重灾区采访;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也派出多路记者进入灾区,发回大量珍贵的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自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以来,全国有超过2000名记者深入灾区,报道之详,内容之深,覆盖之全,均为此前所鲜见。

大众传播渠道的自由通畅,特别是电视媒体首次全程直播救援行动,把灾区现场的惨景和救援队伍的活动直接告诉国内群众,直接告诉全世界人民,最大限度满足了国民的知情权,使人们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正确资讯,让世界各国看到了当代中国的坚定与自信,激发了全国民众的凝聚力和爱国心。

在这场危机中,新闻放开不仅没有引起天下大乱,反而极大地配合和支持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消除了谣言和恐慌,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让一些有偏见的国外组织、媒体和政要无隙可乘,难以妖魔化中国。

地震发生后,各种谣言也纷至沓来,有人宣称,“北京地区晚上10时到12时还会有强震”。在这场与谣言的赛跑中,媒体的快速反应、信息的权威透明很快澄清了谣言。

、全方位多渠道报道,冲破了“单向度”的传统灾难报道模式。
 今天的分众社会,媒介各自吸引不同的社群。但很长时间以来,每当发生重大事件,总是遵循“有关方面发统稿”的方式,对灾难报道做出种种限制,广大受众由于得不到全面的信息,造成流言漫天飞,引发公众恐慌和对政府的不信任。

如广东“非典型肺炎”爆发初期,由于当地媒体没有及时报道,结果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流言,并引发了两次抢购风潮。一次是“肺炎流言”,传递的流言有好多版本,比如“打个照面就死人”说、“怪病”说、“医护人员死亡说”等等,流言传开后,广州附近不少市民到药房购药用以防备;第二次是“米盐流言”,有人认为非典型肺炎与缺“碘”有关,因此市民才抢购碘盐,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些不法商贩借“非典型肺炎”故意炒作,抬高食盐售价。

这次汶川地震报道动用了所有类型的媒体,几百家中外电视、通讯社、报纸和网络媒体以各自的视角、独特的手段和新闻形式同时参与报道,使广大受众能够全方位地看到整个抗震救灾的全貌。

5月12日清晨7时49分,北川中学唐高平老师曾上传了地震前一天高三学生们为了迎接高考而举行的一次课外活动。照片上一张张笑脸曾让不少读者唏嘘不已,泪水涟涟。5月18日17时40分,唐老师博客再次更新。告诉广大网民博客照片上的几十张笑脸也都全部生还、一切安好。唐高平更新博客后,网友们纷纷松了一口气。一个名为“小小雯”的网友用了两个“大哭”的头像,留言说:“太好了!你们都没事。真是谢天谢地!”几天时间,唐老师博客的点击率已经高达146万余次。

美国2006年调查发现,新闻首发有40%消息源来自博客,并预测2010年能达到70%。个人本身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是一种潮流,它有赖于媒介素养的提升以及辨识真实和权威。从这次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角度越多,对事件的理解把握认识就能越深刻越全面,有利于情感交流。

三、信息通畅为急时救助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同时,信息通畅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保证。14日上午10时,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并被广泛流传,帖子说:“我是汶川人,有个地方特别适合空降!”原来,发帖人得知进入汶川的军方直升机无法找到空降地点,便迅速发帖提供帮助。中国军方指挥中心获取这一珍贵信息并进行核实后,终将直升机成功空降在汶川,为抢救行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还有很多专业人员、国际友好国家和人士在获悉灾区真实信息后,也努力提供专业化的支持和帮助。如一个唐山地震的幸存者,在网上发布了地震救援的八条“经验之谈”;专业人士纷纷在网上开展心理卫生救治行动;多家网站开通寻亲专栏;亿万网民组织参与超大型全国网络募捐。这些对我们科学应对地震灾害明显都是有利的。

四、结语

   人类社会发展越快,社会风险就越高,突发事件就越加频繁。生活在世界一隅的我们,只能借助大众传媒得以知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天灾人祸。媒体是人类社会的瞭望者,在灾难发生时,媒体应该让受众像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一样,真实地感知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灾难。同时,媒体也是大众监督社会的公器,更应该通过对灾难及时、全面、科学、负责的报道,正确引导舆论,树立其公信力,维护其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塑造本国良好的形象。

   当然,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步,受到国内外的好评。但也并不是每家国内媒体都做的那么到位,比如重庆一家杂志在图片中以女模特儿模仿汶川大地震灾民受苦情况,被指违背公德遭停刊。这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在突发事件面前,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如何以更为专业和有效的传播方式引导舆论,这将是我们传媒今后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我们可以相信,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日益重视,信息发布制度的更加透明,以及管理机制的更加规范,整个社会舆论监督环境将会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气象。(作者谢耘耕现为东方卫视高级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体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