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真题试题笔记

(2021-08-21 18:06:00)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考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真题试题笔记

考题(汇编)

模拟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建议:论述试题,可尝试记主干,然后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联系电话18300852060

一、名词解释(以“---”符号为名解题号标志)

 

---诗言志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就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命题;所谓以意逆志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命题;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言养气: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的命题;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得意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在《庄子·外物》中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的表达出来, 这种认识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胜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 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虚静: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所谓虚静就是要心斋坐忘。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坐忘: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忘掉自己,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进入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自己的存在,这是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

 

---“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81】、 什么是李渔的立主脑”?
答: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如《琵琶记》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主脑。传奇有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但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互相关联,不能互相矛盾。

82】、 试述李渔在戏曲题材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典型化上的主张和观点
答:1审虚实部分,李渔着重论述古今题材的处理问题,涉及到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的问题。他认为: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指出了戏曲作品的虚构特征,但是他主张对古今题材的处理应有所不同:若纪目前之事,处理当代题材,不仅情节可以虚构,而且人物也可虚构。但对于古代题材则就不同。古人的戏曲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对于古代作家来说也是当代的,因而古人可以虚构;但当代作家要写古代的题材,其处境和古人就不同。古事传至于今,已为众人所熟悉。如果再去虚构,违背了古籍的记录,观众就会不相信。李渔虽然对戏曲的虚构性特征有所认识,但对艺术创作可以打破历史的真实还是认识不够。
2李渔在论述戏曲的人物塑造时,指出: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犹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要使人物有典型性,就把此类人物所应有特征都集中到一人的身上。他说这是先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这思想很深刻,其实已触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

83】、 王夫之对诗可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答: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他在主张诗歌表现感情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诗歌的情应当是积极健康的,必须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王夫之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作了新的发挥,他不仅认识到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而且提出了摄兴观群怨于一炉的思想。他认识到诗歌的美学作用、教育作用、认识作用,是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中的,所以,兴观群怨四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84】、 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答:1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2《姜斋诗话》中这样的论述很多,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85】、 试述王夫之现量说的内涵
答: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对诗歌创作来说,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诗人主体置身于当下情境中,景是眼前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描绘了审美心理的直觉特征,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主体不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与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简而言之,现量在王夫之诗学中的内涵:现在义、现成义是在直接对象面前的审美直觉,而显现真实义则是前二者,即审美直觉的果实。

 

86】、 简述叶燮诗歌理论的理论框架
答:在《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87】、试述叶燮才、胆、识、力理、事、情的理论内涵
答:在《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1理事情说是从创作客体言,在三要素之中,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存在,事物的情态。而文章即诗歌从根本上说是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它们都是诗歌要表现的对象,即诗的内容。
2才胆识力说是从创作主体言,在四要素当中,是审美判断力;是审美表现力;是主体的自信力,它建立在的基础上,识明而胆张因无识,故无胆,使笔墨不能自由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中心意旨就是要确立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诗歌创作主体,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独创性主体,才会有诗歌的独创性。从主客体关系上说,才、识、胆、力是表现理、事、情这种表现必须要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要与表现对象的性质特点相符合。

 

88】、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谈到王维画雪中芭蕉的故事,他是为了说明什么样的理论问题?
答:在情感和物象之间,王土禛认为物象应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可以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王维可以画雪中芭蕉,正是如此,王土禛称这是兴会神到,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89】、试述王士禛神韵说的内涵

答:1其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主张诗歌创作在表现审美对象时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要直接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要作全面精细描绘,应像画龙只画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透过这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却能表现整体的面貌,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可具体感知,而又不可捉摸。
2在情感和物象之间,王土禛认为物象应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可以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王维可以画雪中芭蕉,正是如此,王土禛称这是兴会神到,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3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他引孔天允论诗的话说诗以达性,然以清远为尚。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这种情怀最适宜于用山水诗来体现。远,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适合于寄托在山水诗中。清偏向于景物之描绘;远偏重于感情之抒发。王土禛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就可称之为妙悟,就是把握了诗歌艺术的真谛,达到了艺术的彼岸。

 

90】、沈德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要求和规范?
答:沈德潜特别强调诗歌的道德政治作用,思想内容在其诗学中处于首要地位。反对只讲求诗歌形式美而缺乏感情内容的作品。他又对诗歌内容进行规范:诗必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方为可存,所以他讲的性情与一般所指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完全等同,而是专指有益于教化,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的性情

 

91】、沈德潜的格调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从沈德潜的论述看,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为一套具体法则;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所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2他继承了明七子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主张;认为诗应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欣赏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清诗别裁集凡例》);要求诗歌有音调美。

 

92】、袁枚性灵说的内容是什么?他的性灵说与公安派性灵说有什么不同?
答:1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
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从真出发,他说:得千百伪濂、洛、关、闽,不如得一二白傅、樊川。真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真性情。尝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从真的诗学观出发,袁枚反对沈德潜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

2)男女之情也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他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因而诗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为艳情诗进行辩护。
3)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的变与公安派的变不同。公安派主张变,但不注意继承传统,袁枚则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袁枚反对推尊某一种格调。
4)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王土禛推崇的超脱情怀,沈德潜强调的人伦日用,表现在诗格中都具有庄肃的特征,而袁枚性灵说的风趣则与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风趣是诗人摆脱了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到了孔之后的轻松活泼的个性的活脱脱的表现。风趣在审美表现上则要求灵机笔性灵,即用一种灵活机巧的方式来突现轻松活泼的性灵。袁枚认为这要靠天分才能做到,它来自诗人的真性灵。
2袁枚的性灵说与袁宏道等公安派性灵说名称相同,在内涵上也有其相同之处:他们都提倡诗歌要抒发真人的真性灵。袁枚主张把真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把真当作他的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他说: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也是主张性灵,主张作家要有童心,也即是真心,物真则贵,文亦如此,真是诗文的最高价值标准。但是,袁枚从真性情的主张出发,认为男女之情也是一种真性情,所以诗歌可以表现而且必然要表现男女之情,所以他为诗歌史上的艳情诗进行了辩护。公安派虽也肯定民间情歌,但对艳情诗似乎未加以肯定。其次,袁枚的性灵说还主张诗歌要变,要有创造性,这与公安排诗歌要变的主张也有相同之处。但是袁枚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中求创新。公安派主张变却不注意、甚至反对学古,忽视继承传统。

 

93】、结合金圣叹关于《水浒传》的评论,你怎样理解他对文学虚构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理论?

答:1、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关于小说的虚构性,二是关于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在谈到小说作品的虚构性时,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是一种“吃苦事”,作者的才能只能体现在对现成的史实材料的组织和处理上。《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即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创造才能。

2、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这种虚构文学。金圣叹还非常重视人物性格塑造。他指出,《水浒传》任务性格有鲜明的个性,“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有一百八样”。而且,在个性当中,也概括了一些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相识”。人物性格体现了共同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性格,也就是人物性格具有了典型性。

 

94】、王国维论词的“境界”说的内涵是什么?

答:1、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贯穿其中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2、关于境界说的美学特征的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具体说明:首先,“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美学特色。其次,指出“境界”、“ 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

3、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概括说明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是“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继承和融会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王士禛等人的理论,同时接受了西方美学的影响,创造了境界说,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向现代转换。

 

95】、试述刘熙载《艺概》的文艺辩证法思想
答:1刘熙载在《艺概》中对传统文论的总结并非机械简单的量化积累和汇总,而是时时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挣脱传统文论的约束,而是以更为公允、辩证的眼光认识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史现象,提出了许多充满辩证思想、可资后人借鉴的艺术创作经验。
2《艺概》有许多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提法,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就寓含着以具体表现抽象的辩证法思想。再如: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着于一偏。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结实空灵是一对矛盾,但韩愈之文,则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是矛盾互相转化的统一体。这里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他像这样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火花的地方在《艺概》中随处可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