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自考比较文学概论汇编资料题集

(2011-07-19 17:37:57)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考资料

比较文学原理教程汇编资料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论述试题,可尝试记主干,然后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电话:15087004348

邮箱:kaoshi60@163.com QQ:1360005890

 

自考通关星

http://kaoshi60.blog.163.com/

http://blog.sina.com.cn/njhlch

一、填空(选择)
1、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所具有的作用(  A  
比较文学研究创造了“世界文学”的时代。

比较文学使文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更扩大了。
比较文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
比较文学研究能使各民族增强相互了解。
2、下面哪一项是法国学派的特点( B  
法国学派重视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B  法国学派重视具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认为各民族的文学没有优劣之分。

法国学派最早倡导了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
3、下面哪一项,与美国学派的产生没有关系(C 
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已经不亚于欧洲。
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名为“新批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比较文学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美国学派不满意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
4、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学研究的问题( 
《西游记》在个别情节上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相似之处。
孙悟空与神猴形象的关系。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在叙述方式和体裁形式上的不同。

《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变异问题。
5、下面关于媒介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媒介学研究接受国在接受过程中所受的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媒介学研究文学影响的传播过程。
媒介学研究以翻译为主的传播手段。

媒介学主要研究媒介者、媒介工具和媒介过程。


6、形象学十分强调对“主观性”的分析,下面对这种主观性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
   确的。( 
形象学十分注重对主观性进行分析,因此,形象学就没有什么客观依据可言。
在形象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把握当时民众的社会心理。
一个国家之所以对某一个国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象,它的文化传统往往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
在形象学的研究中,一定要兼顾对历史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只有这样,形象学
   的“主观性”才不至于走向极端。
7. “乌托邦想象”产生的动因是( C  
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D  这样的向往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梦想。
无意识地通过贬低别民族的文化而赞美本民族的文化。
对本民族的制度和文化感到不满意,而向往更美好的社会。
8、佛教对中国文学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方面的影响?( 
佛教里包含着很多神异的故事,这些神异故事有很多被《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所收罗进去。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大大刺激了一部分中国诗人的宗教意识,因此,在诗歌中,
   很多带有佛教意味的诗出现了。
佛经变文不仅直接导致了民间说唱形式的出现,而且影响了后来话本、词话等
   说唱形式的文学的出现。
《西游记》中的很多神魔形象都有佛教故事中类似形象的影响。
9、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主题学研究的范围?( D  
具可比性的不同民族的作品之间所包含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间所包含的意象的相似。
相似的故事情节。        大致相似的体裁类型。
 

103、如何理解“教堂山”会议在比较文学发展史声的地位与意义?
答: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锡惠第二次年会在美国北卡罗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在会议上,,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对法国学派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
       韦勒克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并引发了法美两国学者之间围绕比较文学理论进行的长达十年的激烈争论。争论导致了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全面调整,促进了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争论最有以双方互相以后对方观点,达成理论上的共识而结束。
       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之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也从法国转到了美国。
        教堂山会议也标志着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美国学派的正式形成。

104、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基本理论主张与特点是什么?
答:美国学者难以接受法国学派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而主张进行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
       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间不仅仅是具体的观点方法之争,其中还有更深的文化和理论的原因。相对于法国学派,美国学派更重视认文、理论,更重视文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他们认为,比较文学的根本任务,是“理解、阐释与传播”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艺术的最高价值。应该说,美国学派的理解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

105、苏联学派有什么特点?
答:苏联学派。其基本特点是在苏联独立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研究俄国文学与文化和斯拉夫各民族文学与文化,西方文学家与文化以及东方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研究认识和解决俄罗斯民族的问题,建构自己的民族诗学。

106、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有些什么新的发展趋势?
答:第三阶段,比较文学发展 完善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使之与影响研究一起,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同时比较文学还在下述三个方面取得了引入注目的发展:
       1、比较文学的“理论化”
        只要理论研究保持一定的度,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意对文学作品的具体研究,并把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研究之中去,这种理论化对于比较文学应该说是有益的。
        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学的重要性的认识的加深,特别是随着东方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日益重要,和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比较文学迅速发展,比较文学从西方扩展到了东方,东西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1911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3次大会在日本召开,这是比较文学学会第13次大会在日本召开,这是比较文学在西方举行了12次大会之后第一次在东方国家召开的大会,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国际比较文学界对东方的关注,象征着东方比较文学的兴起。
        3、比较文学的兴起
      6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理论界中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文学研究的重新“向外转”,以及人们对现实政治、文化的关注的加强,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也一步步地升温。
     这种文化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与各种文化理论的研究,一是在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的比较研究。这两个方面合起来构成了比较文学转向比较文化的主要内容。

107、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比较文学是在西方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不自觉的文字比较,中古也是古已有之。有学者曾将中的比较文学的源头追溯到孔子编辑的《诗经》,认为孔子在编辑时,比较了不同的封建“国家”的诗歌。不过《诗经》时的“国”只是诸侯国,仍在周朝的范围之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且及时算是跨了“国”,也没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学科,所以孔子的编诗还能算是比较文学。
     不过,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还是很早 。就现有文献看,至迟在汉代。
     从当代比较文学的视角来考虑,中国古代的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是丰富多彩的。其一,有译介学性质的研究。其二,有阐发性质的研究。其三,有平行性质的研究。其四,有影响性质的研究。
     不过,在古代各种类型的比较文性质的研究中,成就最突出的,应是历代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一方面西方列强凭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大举入侵,西方文化与文学也跟着大量地涌入,另一方面,许多中国的有志之士有感于民族危机的沉重,也洗希望学习西方,以改革中国的社会,于是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与学术思想,由此引发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在这种冲突之中,一批学者如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等开始运用中西对比的方法研究中西文化与文学,以西方的思想与理论关照中国的文化与文学,试图从中找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从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随着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一批留学欧美、日本,了解西方学科发展的现状的学者如的上面提到 梁启超、严复、王国维 和鲁迅、胡适、吴宓、陈寅恪等陆续归来,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也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吴宓,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国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译为汉文,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7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蒂根的《比较文学》由戴望舒译出。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在影响研究方面,陈寅恪关于中印文学关系的论文最为突出。

 

三、比较文学的兴衰
         70年代之后,沉寂了一段时期的大陆比较文学得到复苏,逐渐繁荣。中国比较文学很快出现兴盛的局面,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其二,产生了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如钱钟书的《管锥篇》、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其三,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呼声也随之出现。
        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最为流行的研究方法,是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影响研究和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平行研究。1976年台湾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阐发法”,也就是 “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的方法。阐发法其实就是一种求同的比较文学方法,不过此种求同,乃是求中国文学同西方理 论。   

108、简述佛教与古代中国带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研究的关系。
答:在影响研究方面,陈寅恪关于中印文学关系的论文最为突出。如他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一文中指出,人们熟知 的《曹冲称象》故事实源于北魏吉伽夜共昙曜所译《杂宝藏竟》卷一“弃志国缘”中有关称象的记载;人们心目中的神医华佗的形象,又与佛经中所载神医耆域之事颇为相似。又其《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不仅指出《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流沙河收沙河尚为徒等故事,都源于印度佛教故事,而且又据此“推得故事演变之公例”,总结出故事流传的普遍规律。

109、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中国古代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研究有什么特点?
答: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比较文学是在西方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不自觉的文字比较,中古也是古已有之。有学者曾将中的比较文学的源头追溯到孔子编辑的《诗经》,认为孔子在编辑时,比较了不同的封建“国家”的诗歌。不过《诗经》时的“国”只是诸侯国,仍在周朝的范围之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且及时算是跨了“国”,也没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学科,所以孔子的编诗还能算是比较文学。
     不过,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还是很早 。就现有文献看,至迟在汉代。
     从当代比较文学的视角来考虑,中国古代的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是丰富多彩的。特点:其一,有译介学性质的研究。其二,有阐发性质的研究。其三,有平行性质的研究。其四,有影响性质的研究。
     不过,在古代各种类型的比较文性质的研究中,成就最突出的,应是历代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

110、作为学科的中国比较文学为什么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式形成?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一方面西方列强凭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大举入侵,西方文化与文学也跟着大量地涌入,另一方面,许多中国的有志之士有感于民族危机的沉重,也洗希望学习西方,以改革中国的社会,于是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与学术思想,由此引发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在这种冲突之中,一批学者如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等开始运用中西对比的方法研究中西文化与文学,以西方的思想与理论关照中国的文化与文学,试图从中找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从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随着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一批留学欧美、日本,了解西方学科发展的现状的学者如的上面提到 梁启超、严复、王国维 和鲁迅、胡适、吴宓、陈寅恪等陆续归来,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也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吴宓,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国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译为汉文,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7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蒂根的《比较文学》由戴望舒译出。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101、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70年代之后,沉寂了一段时期的大陆比较文学得到复苏,逐渐繁荣。中国比较文学很快出现兴盛的局面,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其二,产生了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如钱钟书的《管锥篇》、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其三,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呼声也随之出现。

102、简述“阐发研究”?对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中国学者目前主要有哪些看法。
答: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最为流行的研究方法,是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影响研究和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平行研究。1976年台湾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阐发法”,也就是 “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的方法。阐发法其实就是一种求同的比较文学方法,不过此种求同,乃是求中国文学同西方理论。
     对于如何建立中国学派,以及能否建立中国学派,学者们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该以阐发法研究为核心建立中国学派,有的人认为可以跨文化研究作为比较文 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有的建议融合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各自的所长,通过走“中庸”的道路,建立起中国学派自己的特色。

103简述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渊源
答: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比较文学是在西方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不自觉的文字比较,中古也是古已有之。有学者曾将中的比较文学的源头追溯到孔子编辑的《诗经》,认为孔子在编辑时,比较了不同的封建“国家”的诗歌。不过《诗经》时的“国”只是诸侯国,仍在周朝的范围之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且及时算是跨了“国”,也没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学科,所以孔子的编诗还能算是比较文学。
      不过,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还是很早 。就现有文献看,至迟在汉代。
       从当代比较文学的视角来考虑,中国古代的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是丰富多彩的。其一,有译介学性质的研究。其二,有阐发性质的研究。其三,有平行性质的研究。其四,有影响性质的研究。
        不过,在古代各种类型的比较文性质的研究中,成就最突出的,应是历代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

104简述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答: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一方面西方列强凭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大举入侵,西方文化与文学也跟着大量地涌入,另一方面,许多中国的有志之士有感于民族危机的沉重,也洗希望学习西方,以改革中国的社会,于是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与学术思想,由此引发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在这种冲突之中,一批学者如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等开始运用中西对比的方法研究中西文化与文学,以西方的思想与理论关照中国的文化与文学,试图从中找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从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随着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一批留学欧美、日本,了解西方学科发展的现状的学者如的上面提到 梁启超、严复、王国维 和鲁迅、胡适、吴宓、陈寅恪等陆续归来,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也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吴宓,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国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译为汉文,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7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蒂根的《比较文学》由戴望舒译出。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在影响研究方面,陈寅恪关于中印文学关系的论文最为突出。如他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一文中指出,人们熟知 的《曹冲称象》故事实源于北魏吉伽夜共昙曜所译《杂宝藏竟》卷一“弃志国缘”中有关称象的记载;人们心目中的神医华佗的形象,又与佛经中所载神医耆域之事颇为相似。又其《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不仅指出《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流沙河收沙河尚为徒等故事,都源于印度佛教故事,而且又据此“推得故事演变之公例”,总结出故事流传的普遍规律。

105简述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衰
 答:70年代之后,沉寂了一段时期的大陆比较文学得到复苏,逐渐繁荣。中国比较文学很快出现兴盛的局面,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其二,产生了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如钱钟书的《管锥篇》、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其三,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呼声也随之出现。
     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最为流行的研究方法,是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影响研究和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平行研究。1976年台湾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阐发法”,也就是 “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的方法。阐发法其实就是一种求同的比较文学方法,不过此种求同,乃是求中国文学同西方理论。
     对于如何建立中国学派,以及能否建立中国学派,学者们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该以阐发法研究为核心建立中国学派,有的人认为可以跨文化研究作为比较文 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有的建议融合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各自的所长,通过走“中庸”的道路,建立起中国学派自己的特色。

106为什么说“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容易产生歧义?
答:一、比较文学名称的歧义
      首先,这个名称中的“文学”一词含义不明。今天我们提及的“文学”多指文学作品。但“比较文学”一词中“文学”不是指文学作品,而是指文学研究。
      其次,“比较文学”一词中的“比较”含义不明。在古汉语中,“比”有两种基本意义:一指由“密”引申出的亲近、和谐、并列、相连接等释义。二指比较、对比。由于后面一种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更为普遍,人们便多认为比较文学就是文学比较,就是辨别文学的异同并区分其高下。而且其实“比较文学”的“比较”是取另外一种含义,指的是寻找两种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外在事实联系或同类价值。
     最后“比较文学”这个名词也会引出各种解释。第一,他可能被视为一个名词性偏正词组,被理解为“比较的文学”。第二,它可能被视为一个形容词性偏正词组,意为比较有文学色彩或韵味的。它可被视为一个动宾词组,意指对文学进行比较。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其他语言中,“比较文学”这个名词都存在歧义。

107如何理解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
答:比较文学是对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学科所作的汇通性学术研究。这就是比较文学的根本性质。
      首先,说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它是从历史、理论和批评三个维度进行的全方位综合性文学研究,而不仅仅是文学研究的三个分支--文史学、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任何一支。
      通过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属性的描述与界定,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们分歧在于: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要求对具体文献资料进行考证,寻找两种文字间的源流和因果关系,以凸显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和科际整合,要求把文字作为一个整体,不管各国之间的文字是否有事实联系,都对其进行体系化研究,以凸显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和审美性。
     其次,说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还有这样一层含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定是文学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