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及答案 复习资料

(2010-09-18 16:24:47)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考资料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涵盖考题百分之九十五

(建议:论述试题,可尝试记主干,然后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自考专业资料,邮箱:kaoshi60@163.com联系电话: 15087004348、, QQ:1360005890;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资料QQ:1306775697)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答案为黑体字——材料或出现于选择试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 论 语 》)。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 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 形 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 )、(反对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6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  ”)与(“发愤著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17、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知人论世”)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18、《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19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20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21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22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

23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24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清空  ”和“意趣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25、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26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7、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

~~~~~~~~~~~~~~~~~~~~~~~

~~~~~~~~~~~~~~~~~~~~~~~~~~~~~~

292、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93、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94、教材指出:(《艺概》)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史与论并重且能生发,在写作方法上显示出刘勰《文心雕龙》影响的痕迹。

 

 

二、名词解释(以“---”符号为名解题号标志)

 

---诗言志: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就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命题;所谓“以意逆志”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命题;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言养气: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的命题;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得意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在《庄子·外物》中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的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胜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虚静: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所谓虚静就是要“心斋”、“坐忘”。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坐忘: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忘掉自己,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进入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自己的存在,这是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

 

---“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

~~~~~~~~~~~~~~~~~

168、“太白《忆秦娥》,声请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已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 B   )。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B.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

C.张炎的《词源》             D.李清照的《论词》

169、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C)

A.《诗概》  B.《词曲概》   C.《艺概》  D.《文概》
170、“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一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 D)
A.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D.刘熙载《艺概》
171、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 C )

A.《新小说》                    B.《译印政治小说序》
C.《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D.《告小说家》
172、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 B )

A.近代的王国维                  B.近代的梁启超
C.清代的李渔                    D.清代的金圣叹
173、“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 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74、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 D)

A.《宋元戏曲史》B.《人间诗话》C.《蕙风词话》 D.《人间词话》
175、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A )

A.“境界”说  B.“神韵”说     C.“性灵”说  D. “格调”说
176、教材认为: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西方哲学家、美学家 ( B)。
A.克罗齐的影响                B.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C.卢梭、狄德罗的影响            D.培根、休谟的影响
177、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C )

A、《诗概》 B、《词曲概》 C、《艺概》  D、《文概》

178、“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 A )

A、刘熙载《艺概》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D、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179、被教材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 D )

A、《告小说家》        B、《译印政治小说序》

C、《外交欤?内政欤》     D、《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

180、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 B )

A清代的金圣叹                B近代的梁启超

C清代的李渔                 D近代的王国维

 

181、“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 B )

A、金圣叹 B、梁启超  C、李 渔   D、刘熙载

182、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 D )

A、《宋元戏曲史》B、《人间诗话》C、《蕙风词话》D、《人间词话》

183、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C )               

A、“格调”说 B、“神韵”说 C、“境界”说  D、“性灵”说

184、“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 A )

A、王国维《人间词话》      B、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C、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D、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185、(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 A )

A、苏轼的《答谢民师书》        B、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C、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D、欧阳修的《梅圣愈诗集序》

 

186、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 D )

A、王夫之                     B、沈德鸿 

C、袁 枚                     D、王士禛

四、问答题

1】、简述《尚书·尧典》的主要内容?

 答:《尚书·尧典》涉及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两点:

第一,关于“诗言志”的提法。“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第二,还说明了早期的艺术是诗、舞、乐三者结合在一起的。

 

2】、简述孔子的主要文论思想?

 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思想,大体以“诗教”为核心。其主要理论主张有:

第一,阐述了文艺与道德的关系。《论语·泰伯》中孔子谈到关于人的道德品质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就是看到了诗与乐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诗歌和礼乐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的巨大作用。

第二,涉及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第三,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篇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提出“尽善尽美”的主张。

第四,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

第五,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语·卫灵公》中说:“辞达而已矣。”《论语·雍也》中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强调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在中国文学理论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六,关于论雅乐民郑声的问题。这里所谓的“雅郑”,其实是高雅与通俗的问题,孔子是要求高雅之作的。这也可以说是孔子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的表现。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打包下载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单项选择试题打包下载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论述试题打包下载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答试题打包下载
自考《教师能力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现代修辞学》《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近现代史纲》《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当代科学》等资料,可参阅: http://blog.sina.com.cn/njhlch (若点击不能连接,可复制后在网页粘贴)http://blog.sina.com.cn/njhlch 电话15087004348 免费赠送自考学生朋友自考试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