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流影
菊馨花都
-巴黎“第二届中国戏曲节”观感
高 远
初冬时节,花都淡色。巴黎“第二届中国戏曲节”的开幕,像一朵开放在花都的菊花,把古城浸染的温馨惬意,满城飘香。
巴黎“第二届中国戏曲节”是继中法文化年之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又一项重大的文化活动。
是次戏曲节有来自中国河北、江苏、吉林、福建、广东等地的六个剧团,戏曲门类包括京剧、评剧、粤剧、吉剧、潮剧等几十个传统剧目,中国戏曲节是中国戏曲和法国文化融合的又一盛事。
中国戏曲艺术对于法国民众来说应该并不陌生,特别是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回溯中国近代史,一些戏曲名家都曾到过巴黎,在花都播下了中国戏曲的种子。
特别是程砚秋先生应中国留法先驱李石曾的邀请,在巴黎演出讲学,开一代京剧大家以中西合璧思想,身体力行实践中外艺术之先河。京剧应该是中国最早进入法国社会的戏曲艺术门类之一。
京剧艺术在巴黎资历深厚、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拥有众多的法国观众。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对此次戏曲节的宣传也很到位,因而吸引了更多的法国各阶层的观众前来观看,由此可以想见国粹京剧在巴黎的火热程度。
此次活动中,来自燕赵古地的评剧、河北梆子剧目以其特有的平实亲和力,拉进了中法观众的距离。燕赵古地的评剧委婉细腻,娓娓道来,唱腔如小桥流水,起伏明快。梆子腔高亢如鹤啸云天,低吟似凤语鹓鶵,悲凉壮怀,沁人心脾。燕赵评梆就像一汩暖泉温暖了法国观众,流入了他们的心田。演出结束,从法国观众激动的情绪中就可以深深感受到这一点。
如果说燕赵评梆艺术温馨了法国观众的一隅心田,那么来自广东的潮剧和粤剧,就使久居海外的潮汕华侨真实归倚了一次故乡亲情的港湾。
很久以来,中国潮汕地区的人们以走出国门的人数之众为人所知,巴黎华侨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潮汕人。潮汕华侨与旅居海外的其他中国族群一样,经历了许多的艰辛,他们个人的创业历程虽然迥异,但潮汕群体一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总是把家乡的戏曲作为自己最深层的心灵寄托。直至今日,巴黎仍有很多业余票社,这些社团活动蓬勃,旺而不泯,由此可看出其乡土之情的厚重。
粤剧和潮剧这两个剧种的演出,恐怕是此次艺术节华侨参加和观看人数最多的一次。演出前后,大厅里外都挤满了人,有老人青年和孩子,还有的华侨全家出动。巴黎阿迪亚尔剧场里长久荡漾着同一种乡音,从他们的眉宇投足间,你时时都能感觉到他们早已沉浸在了“温柔乡里醉芬飞”的情怀中了。
是次巴黎中国戏剧节对于中法观众还比较陌生的剧种,应该是吉林的“吉剧”。在吉剧《三请樊梨花》演出之前,一位法国艺评家问我吉剧的起源,因为专业的原因,我只看过吉剧影像,并没有看过现场演出。
我告诉朋友吉剧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吉林,吉剧是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融合当地的民族风格,声腔悠然爽利,表演重于抒情,艺术表现手法极具东北白山黑水间豪放苍渺的特点。最难能可贵的是,吉剧保存了东北戏曲文化中许多表演的绝活,它可以说是东北民间艺术的综合载体。
巴黎演出吉剧的日期,恰巧是星期天,吉剧受中法欢迎的热闹程度出乎我的意料,只中国大使馆就有百多人观看演出,除了从事艺术专业的人之外还来了很多华侨华人。人们一起前来为在巴黎不为人所知的中国剧目助阵。我想吉剧在巴黎的演出热点不仅仅是在戏内,从观众的热情,更能感受到海外华人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
是次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戏曲艺术节,把中国地方戏曲的花瓣扬撒在了巴黎,为中国文化在法国和欧洲的传播推波助澜,使海外的华侨华人多了一份自信,为艺术之都增添了一缕馨香。
中国戏曲艺术节为西方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人们从台上的霓裳流影里,体会到了古老中国文化的丰盈广博。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国戏剧的菊馨意韵中,西方人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现今的发展活力和蓬勃精神。
原载《中外文化交流》北京
文章引用自:http://www.gaoyuanparis.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