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博友大家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两周了。
两周前有朋友问到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此问题因为过于专业,我将它留在留言中了,我现在想给大家说几句,我们常人所不了解的贝多芬。
说道贝多芬,他早年丧母、自幼失学、父亲酗酒沉沦、家庭极度贫困,他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担起家庭的重任,同时还要苦学琴艺。贝多芬在音乐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又两耳失聪。在感情的道路上屡遭挫折,他还要拼命地作曲、性格独立地周旋于贵族之间,为维护作曲家的版权与出版商对薄诉讼,照料兄弟的家庭和迎接那旷日持久的家庭纠纷以及耕耘那有始无终、有花无果的爱情和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贝多芬却创造出了亘古不泯的伟大音乐作品,它的音乐有充满幻想、对自由、平等精神追求的颂歌;又有铿锵有力、热血沸腾的对社会不公的呼喊;有急风骤雨、大气磅礴的与命运的抗争和春风拂面、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的牧歌;也有柔情似水、刻骨铭心的伤感爱情和倜傥潇洒、情意绵绵的浪漫曲。殊不知,贝多芬死后,医生给他做了检查,他的身上几乎有那一时代全部能查出来的病症。这些正如我在《贝多芬传》中所说的,我们后人很难相信,世上曾经走过这样一位血肉之躯。
第二个要说的是中国画家常玉,常玉早年留法,他与徐悲鸿、林凤眠熟稔,但是常玉的艺术观点与他们不同。他不进美术学院进修,而是在巴黎的咖啡馆等公共场合画画。常玉说,艺术不在学院里,而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常玉一生都极为坎坷,他画的画根本就卖不出去,为了艺术理想,他又不去按世俗的观点而创作,以致他在蒙巴那斯的家中被煤气熏死的时候,仍然是一贫如洗。
人们可以庆幸的是,常玉虽然不为国内所知,但他在台湾,在法国以及欧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他是中国的莫迪利阿尼式的人物,生前潦倒而死后荣光。我还想讲一个小故事。据我所知,因为常玉在四十年代本想去台湾办个展,几百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提前运抵台湾,但是因为签证时护照问题去不了台湾。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常玉的许多代表性作品都被留在了宝岛,成为当代人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心路历程的重要凭证。
八十年代,台湾的不少画商也因为常玉的遗作而暴富,一些有良知的人士还专门到巴黎,在很不容易的条件下,找到常玉所住楼房下的中国餐馆的打工者,这些人都已年过花甲。画商听过他们的叙述,终于在巴黎的一个贫民墓地里找到草草埋葬的常玉的坟墓。我听朋友说,就是画商去的那一年,也正是常玉的尸骨马上就要被墓地所有者清除掉的时候。巴黎的墓地有年限限制,常玉死后朋友凑钱给他所买墓地的年限,也恰恰就到这一年。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台湾的画商到了巴黎,他们出资为常玉的墓地又买下了二十年的使用权,一生孤苦潦倒的常玉也因此能暂时的瞑目一段时间了。
第三要谈的是关于小崔的那篇文章,当时我只是有感而发,随笔写就,没有想到它得到了国内如此巨大的反响。新浪、网易、搜狐、天涯、新华网、强国论坛以及海内外的数百家网站刊转,回帖率千余,点击率已早有几十万余。从这里能看到人们对小崔充满爱戴,敬爱他的人品艺品,行为德操。在这里我们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健,再展风姿,我想这些他是能看到的。
再者向大家汇报一下,拙作如《大哥,我要劫个色》、《美女饮酒,好比开水浇花》以及《法国奥赛馆美女作品遐想》和近日的《<吉祥三宝>抄袭法国<蝴蝶>的解析》《我把新作送总理》等,据朋友告知,每篇到现在平均将近有几十万计人次的照顾。我在这里衷心的谢谢大家,向所有无论潜水还是雁过留名的博友们道一声谢忱。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首古诗,献于每一位离家在外的朋友们以共黾:
人生天地常为客,
何必相关定是家。
争似区区随所欲,
年年处处看梅花。
祝大家有一个好的心情,做好手头的每一份工作,我想这应该就是对家人和家乡的回报吧。同时祺祝每一位博友都万事如意,事事顺心。
高远
谨上
于巴黎
文章引用自:http://wwww.gaoyuanparis.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