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作家在巴黎

(2006-02-06 09:23:53)
分类: 艺术采风

中国作家在巴黎

 

                    中国作家在巴黎

 

                           高 远

 

   24届法国图书博览会,邀请中国为主宾国,博览会专门设立了中国文学图书展。中国出版界和中国当代中青年作家百余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旨在向西方人介绍古老的中国文化丰盈优秀的一面。

 

    该活动探讨的题目有“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中国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法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中传统的地位”、“探索当代中国文学”、“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作品中的北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及“鲁迅与西方文化”等几十个论题论点,使中国作家与西方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中国文学图书展大厅以中国红的色调为主,四周悬挂中国汉字、孔子像、大红灯笼、中国结等代表中国文化与民俗风情的标识。展台上展览的多是中国历史与文化、文物与民居和少数民族风情的书籍。展厅的设计像一只正在行驶的大船, 650平方米展台设计以“文化之舟”作为整个中国书展展台的创作理念,意喻中国扬帆远行,以文学为载体,引领西方观众领略既古老又现代的东方古国的神韵。

 

    在中国书展的展台,专门出售中国作家中法文著作的专台最为热闹,人们挑选的作品全是以小说为主,书册有早年留法的巴金先生和英伦的钱钟书先生的小说,但更多的是现代作家的作品。我问售图书的小伙子,谁的书卖的最好,小伙子说:“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作品最为畅销,比如余华、莫言、苏童等人的成名小说作品”。

 

    在中国展览大厅的旁边,设有一个专门的演讲区,起名“中国厅”,安排了许多中国作家在此演讲。法国图书博览会专门安排的中国作家演讲厅有两个,一个乔治·桑厅,一个孔子厅。乔治·桑厅用于安排作家与观众见面,孔子厅多为探讨中国文学与文化方面有关课题的论谈。

 

    孔子厅是中西方作家与大众交流的场所,这里很受法国的学者和中老年人的喜爱。书展第一天,以主题为“鲁迅与西方文化”为论题,由中国作家余华、张炜、迟子健等作为论题主讲人。

 

    法国主持人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很尖锐,主持问到鲁迅在中国近代的文学界、甚至是思想界都有重要的地位,但鲁迅的作品中竭力抨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全盘西化,中国作家们对此是如何看待?主持人看来是一位精通中文的法国学者,这位先生也是有备而来,他所提观点其实包括了西方学者一直主张和推介的思想。

 

    自十六世纪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引缘到西方以来,西方的思想家和学者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精华与养分。但在一些学者当中,长期以来常抱有“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的观点,甚至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教化”的心态看待中国文化。现在这些观点仍在西方一些学者当中根深蒂固,主持人的提问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不留余地。

 

    中国作家中张炜也是有备而来,他从文学方面评析鲁迅,谈到在当时的文学圈内,一些所谓作家只沉醉于卿卿我我的“个人情调”,一些政客和文人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鲁迅先生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张炜谈到鲁迅先生虽然曾对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京剧、中医等国粹有过批评,但从鲁迅先生作品和言行来看似为反传统,但这恰恰证明,鲁迅的思想方面是最为传统和爱国的。

 

    张炜先生资料准备的详细,以文学的角度概括了鲁迅的思想,使西方大众接触到一个真正的文字以外的鲁迅。

 

    确实,在现今的西方国家,仍旧有不少人以西方为本位的观念去猜测和臆想中国,西方人很难真正理解鲁迅所处的民不聊生、内忧外患旧中国的年代,鲁迅以笔为刀所表现出的爱恨情仇,鲁迅文字里涵蓄的真正是对中国劳苦大众的宽厚与博爱。

 

    鲁讯先生无疑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以一个巨人的眼光俯视着那一时代,站在旧中国同一代人中无人能企及的高度,他看到了当时国人所难以看到的一面,看到了中国社会封建陈腐与西方社会的科技发达的根本所在。鲁迅先生敲响了中国社会发展与世界融合的警钟。并且,鲁迅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上都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恰恰是这一点,往往是西方人在不经意间所忽略的。

 

    法国主持人随后问中国作家,鲁迅一生未写过长篇小说,但他为何在中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而各位作家都是以写长篇著称,能否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对比和解释?

 

    作家余华接过此棒,他说我们暂且先放下鲁迅文学史上的伟大光环不说,仅其小说技巧的运用,人物的描写方面,就是当今很少有人能企及的,可以说达到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度。

 

   余华比喻到,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里,开头曾有这样的描写:“今天晚上,有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继而话锋一转:“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文章的后一句话:“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表现出对人情世态,意念心情。描绘的不仅极其精透,而且钻心入骨。再接的一句话画龙点睛:“我怕得有理”,使整个句子和段落深刻而且意韵绵长。

 

    再如鲁迅的另外一部小说《孔乙己》,讲到孔乙己很久没有到咸亨酒店来了,最后一次来是将近初冬的时节,作者这样描述:“我(主人公)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孔已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一个人的来与去,从某方面说最见功底,我们再看一下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是怎样描写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文章中的‘我’见他(孔乙己)满手是泥,一看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并且在饮者喝完酒之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余华分析到,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他的思想情境,与当时社会的境遇融为一体。仅从鲁迅在语言的运用和人物的描写方面来说,都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高峰,所以鲁迅先生被中国人认为是当代文学中的伟大人物。

 

    中国作家们将鲁迅先生的文学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揭示时代的责任,将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中国对鲁迅的爱戴与眷恋情怀表述的清楚明了,丝丝入扣,使西方听众更深层的了解鲁迅。

 

    在讲演当中,两位同传翻译表达的非常出色,一位先生中译法,一位女士法译中。两人语言精密,神情到位,只听翻译的整个过程,都是一次美的享受。

 

    在法国图书博览会以中国为主题的展览和演讲中,也有瑕不掩玉的遗憾。那就是对于图书展而言,展示的书籍大多是小说作品,而诗歌、散文作品极少。此现象有其客观原因,几十年前施蛰存先生就曾说:“一个国家的诗歌,用另一国的语言文字来转译,很难取得同样的艺术效果。”

 

    所以现今世界各国的情况,也都是小说译得多,诗歌散文译得少。是次展览不仅对于中国文学本身,同时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都有着深远广阔的意义。

 

    此次博览会观者如潮,吸引了数十万人次的观众前来参观,这是中华文明古国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和当今中国蒸蒸日上的实力所使然。

 

    以中国文学为题的中西文明的相互对话,为西方的大众与专家架构起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使西方人更深层的了解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观念和不同民族信仰的情况下的中国社会,它们之间文化的相容与独立关系

 

    引申一步而言,任何时代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更不是此一方的文化吞掉彼一方的文化。恰恰相反,无论东方和西方,人们可以通过平和对话与交流,加深民族与国家间的尊重和理解,这才是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根本所在。

 

     中国作家在巴黎

文章引用自:http://www.gaoyuanparis.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