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恐怖大王李西闽
恐怖大王李西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29
  • 关注人气:9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陆首次出版《马尔特手记》

(2007-01-10 19:16:23)
分类: 书里书外

 

大陆首次出版《马尔特手记》

 

勒内"玛丽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

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1875124日生于当时隶属奥匈帝国的古城布拉格,19261229日死于瑞士的瓦尔蒙。在漂泊漫游的一生中,里尔克与上个世纪初的欧洲众多作家、诗人、艺术家以及热爱艺术的贵族女性交往密切,其中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有雕塑家罗丹、诗人马拉美、女作家莎乐美,等。里尔克毕生留下的文字作品可谓浩渺无边,题材涉及诗歌、小说、艺术随笔、书信、日记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诗集――《图象集》(1902)、《祈祷书》(1905)、《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和死之歌》(1906)、《新诗集》(1907)、《新诗续集》(1908)、《杜伊诺哀歌》(1923)、《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1923),等,小说――《布拉格两故事》(1899)、《亲爱的上帝及其他》(1900)、《马尔特手记》(1910),艺术随笔――《论罗丹》(1903),等。

 

《马尔特手记》(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

《马尔特手记》创作于1904年至1910年间,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堪称他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第一个高峰。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的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并且因此成为现代存在主义最为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这部带有强烈个人体验色彩的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散文精品,现代文学中的不朽经典。

本书是译者曹元勇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翻译而成,也是中国大陆首次出版的《马尔特手记》单行全译本。另外,本书还附有著名诗人卞之琳先生的精彩译文――《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和死之歌》,以飨读者。

 

 

里尔克的·11

韩青

 

恐惧就居住在我们身体里,等待着任何可能的时机现形。所以,里尔克才写道,马尔特看到一个孕妇的腹部,立即恐惧地想到,里面怀着的,其实是一个孩子和一个死。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1875年-1926年)应邀去法国为雕塑家罗丹写评传,并为罗丹担任了5年秘书工作,到达巴黎的那一天是9月11日,住所在图利耶街,他的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就很纪实的从这个时间与地点开始,虽然小说出版后,里尔克终身不渝地坚定表示,他本人与小说主人公马尔特,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这个小说形象只是确立地作为现代版文学大师的标识者。
  著有《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的大诗人里尔克,一生追求的孤独,精神的故乡是恐惧,被欧洲文化界视为现代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源流之一。里尔克的诗晦涩难懂,在中国读者中的通行证,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其内容论及艺术、生活、职业、爱,都是让青年人心潮起伏的话题,而且,语调亲切文笔优美,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句子,宛如真理本身,但是,又与人的身体实践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比如,在第四封信里他说,“性,是很难的。可是我们分内的事都很难……所不好的是,几乎一切人都错用了、浪费了这种经验,把它放在生命疲倦的地方当作刺激,当作疏散,而不当作向着顶点的聚精会神。”到了第七封信他更总结道:“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为何而艰难,似乎题目太大不容易展开,在小册子里附录着二段《手记》节选,似作管中窥豹之意。十封信的通讯在1902年至1908年之间,而小说的写作时间,稍稍错后一些,是从1904年到1910年,都是6年。
  《马尔特手记》属于那种结构松散的笔记体小说,由71段笔记体片断组成,主题分别涉及:恐惧、孤独、疾病、死亡,童年,爱,上帝等等现代存在主义的种种精神暗流涌动,文脉类似于普鲁斯特的内省式写作,几乎没有情节,它讲述出身丹麦贵族世家的年轻诗人马尔特,如何逐渐学会不带个人感情倾向的观察与理解世界,并最终在精神上彻底自我放逐,奔向无涯之境;及在这个过程,人性怎样在各种际遇里如面具一般,对他转过脸来或者背过身去;最后,里尔克索性彻底地改写了《圣经》里浪子出走的寓言,他让欧洲文化传统里任意放荡历尽坎坷最后忏悔回家并得到父亲宽恕的浪子,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跪下,这个无家可归的儿子拒绝回到父亲身边:“向他们发誓,他们之间无爱可言。”即使,当他们共同面对着上帝。在里尔克看来,上帝只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爱的方向,而不是爱的对象。而爱的艰难,恰恰在于如何对待爱的“及物性”。谁能够确定他与他的爱之间,永无变化,永远默契?况且,如果那爱的回应与他的期冀根本上南辕北辙!
  冥冥之中,里尔克像是一位人类某些精神共同经验的预言者。发生在21世纪初纽约世贸中心的“9·11”,引发的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确定性的普遍恐怖,而20世纪初里尔克抵达巴黎时的同一天,则体验人们对生活连续性支离破碎的内心恐惧。对巴黎满怀憧憬的里尔克,初来乍到感觉到的,是恐惧之城,贫穷之城,死亡之城。就像纽约“9·11”让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受到了深刻挑战,这一时刻的巴黎,也严峻地威胁着里尔克眼前一切景象的真实性,差不多,这也同时是他的人生观念与艺术伦理:这座城市与这个世界都并非不容置疑的存在,它们的真实性必须通过艰难的感受与创造被人们获得,而且,还要时时守护住才能安然无恙。因为,恐惧是更加普遍而有力的存在的底色,是无数人生的基调:“恐惧在空气中无处不在。你吸进了透明纯净的恐惧,但一到你体内,它就沉淀下来,渐渐变硬,变成尖尖的几何体横亘在你五脏六腑之间;因为所有在法场上,在刑讯室里,在疯人院中,在手术室内,在秋夜的桥拱下着手制造痛苦和惊恐的东西,所有这一切都具有一种顽强的永恒性,坚持自己的权利,都嫉妒一切存在物,眷恋自己可怕的真实性。”
  里尔克写这种人类精神的内在经验,每每从人们身体意识的浮现状况上落笔,笔尖触及恐惧,即便是对之抵御,也是对之抒情,更是对之实践。对书中这些被列举出来的恐惧,不知道其他读者感想如何,我几乎都多少有过,而且,还可以添上更多,哪怕是在光影明亮的大庭广众之处。
  比如,小说里马尔特发高烧,在夜半时刻的烛光里,如何在摇摇欲坠的安全感上攀缘;而他在黑暗中缩紧身体,生命的边界就全在双手的触感之处。然而,恐惧依然会在毛细血管与肌肤内外游走。这暗夜景像的剪影效果,就让我记起几年前看王菲的一次个人演唱会时,偶尔,一段歌词与另一段歌词过渡音效之间,她孤零零地立在空旷的舞台中央,被炫目的强光四面八方的摇曳着,把她与所有的事物都分离开,仿佛溺水时候的本能,她在这溺光时刻,迫于这光线与音乐的压力,身体即兴做出几个舞姿,当时就吓了我一跳,那全然不是事先预设好的动作,而是有一种自我扭结式的冲突与碰撞,好像某种恐惧,正发生在她身体的内部。她身体里有一部分,是僵硬的,对眼前的一切都无动于衷,而另有一部分却亢奋不已,时时刻刻随着音乐的波动此起彼伏。她成了她自己的提线木偶。但是,她的意识层面还挣扎着,半梦半醒的,使她一切的不协调动作,带有了天真的色彩,一种因为自我力量的不能控制,而不知所措的天真。那一刻,她身体的扭动,似乎,是某一种莫名的力量,在她身体里兀自发出了光芒与振动,很美,也美得突兀、阴郁、痛楚,甚至,身影间有几条狰狞的线条,凌厉地漏出来。这按里尔克的解释是,“当一个为恐惧攫住时,就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来对抗恐惧。”
  恐惧就居住在我们身体里,等待着任何可能的时机现形。所以,里尔克才写道,马尔特看到一个孕妇的腹部,立即恐惧地想到,里面怀着的,其实是一个孩子和一个死。这样的诛心之论,是语多刻薄的鲁迅说过的,但是,看到一个诗人这样再说一遍,不免还是惊心。即使是鲜花之美,也可能有潜伏的恐惧随时发作,里尔克自己的死亡实践,就是修剪玫瑰花刺破手指,感染败血症而谢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