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钢琴课练习曲英国杂谈 |
分类: 育儿 |
距写“Victor在英国学钢琴(1)”有好些日子了。钢琴课每个周末上着,钢琴每天练着,可我就是不想写关于学琴的事儿,那好像是个地雷,一触即发。好好妈(有女万事足)说她都不敢提女儿学琴的事儿,‘眼泪哗哗的’。我也差不多吧,练琴经常是伴随着我的河东狮吼和老二的眼泪,吼完了就后悔。仔细想了想,我即不想让儿子成为李云迪郎朗(不是不想,是没看出来他有这潜质),更不存在别的什么压力。可为什么还这么较真呢?有没有偏离让孩子学钢琴的初衷呢?
老二貌似很认真地弹琴
每次上课的开始,老师会让老二一条一条地通过上一次课的作业,这期间老师会和老二一快儿推敲乐谱以及节奏,速度,轻重缓急等等乐理方面的事项。朋友大妞妈换过俩钢琴老师,她说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讲乐理的(大妞跟老二现在用同一个钢琴老师)。这里的很多中国孩子都跟Mr.Barry学过钢琴,但大部分孩子跟他学一阵就换老师了。有人说这个老师太爱说话了,我们交这么多钱,不是让孩子来跟钢琴老师侃大山的;有人说他太喜欢让孩子参加这比赛那比赛了,累得慌!老二爹则认为这样的老师应该是很适合低年龄的初学者的。小小的孩子,他觉得好玩儿,学琴很开心,喜欢老师才爱学琴的。另外在学了一段时间后适当地参加比赛也是有好处的,一是让孩子见识一下那些比自己弹得好又没有好到遥不可及的地步的孩子什么样儿,这对孩子是个激励;二是满足一下孩子的表现欲,也锻炼不怯场;三是有一些这样那样的跟学琴有关的活动,不会让孩子感觉到一成不变和枯燥无味,咱这不是低龄初学者嘛。
这是老师要求购买的第一本儿童初学者钢琴教材,共47面,售价5.99英镑。这本书在上了七次课后就学完了,接着就买了另一本书。
刚开始学的是各琴键的‘Name'(名字)。老师通过让孩子在琴键上找出一些单词来记住琴键的名字C,D,E,F,G,A和B,像上图中的‘EGG',‘BED',‘BAG',‘BADGE'。老二自己还找了单词‘FACE'和‘DAD'。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巧妙。
另外还分别给左右手的五个手指头标了号。练习曲的音符上一般都会标上手指号的,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这种标号渐少。
第七堂课了。上课的进度是因人而异的,基本上是老师跟着学生。你学得快,练得勤,老师每次就‘喂’得多,这跟在日常学校里是一样的原则。老二每次平均能通过教材的五到六面。上图是第一本教材的最后两个练习曲,最后一个练习曲改编自英国孩子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老二一弹出来,觉得倍儿有成就感。
(真棒!现在你已经学完你的第一本书了,你可以开始学‘MORE
TUNES FOR TEN FINGERS'了!
第一册教材的封底写着钢琴老师对此书的有代表性的评价
此钢琴教材系列书目,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册书,总共48面,售价7.25英镑。用这一册书以后只上了一堂课,有相当的部分是复习前一册书的内容。不过老师弹奏了最后一首练习曲,难度相当大。
看了很多琴童的家长写的关于为什么要学琴的文章,其目的无外乎是帮助孩子锻炼协调性,帮助锻炼左右脑,陶冶性情,培养一点儿音乐细胞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丰富生活,等等等等。而我呢,主要是因为老二性格活泼好动,做事情还挺拖拉,所以想让他学个什么需要安静的对注意力有高要求的东西以达到平衡。当然啦,要是弹着弹着一不留神弹出个X云迪来,我也欣然接受哈。
孩子就是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性不是那么明确。其实本来就不是孩子的目的,而是家长的目的。孩子学琴就是好玩来着,或是兴趣使然,高兴了就弹,想弹什么就弹什么,想怎么弹就怎么弹。我们家老二最热衷的就是弹‘畅想曲’,练习曲常常被他畅想得面目全非。一首士兵练习曲经过他的手指你能听出行云流水来;而一首摇篮曲经过他的手指你听了会想哭,他说要想哄Baby睡觉就得安静,就得让Baby觉得Bored(没意思)---还挺感同身受的。他还热衷作曲,热爱模仿郎朗弹琴时摇头晃脑双目微闭作陶醉状,他自创的和弦听着跟真的似的。
每天在家练琴我先帮他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条一条地过,大约需要半小时。然后就让他自己乱弹琴,我能感觉那才是他的快乐时光,他能自己弹很长时间,而且只要没事儿就坐那儿弹琴,比方说在两个喜欢的电视节目之间。
前面说到的我的河东狮吼和老二的眼泪,我知道是我的问题(自己赶紧检讨,免得被人指责)。周围的亲人朋友都‘夸’我爱较真,追求完美,因为我总认为任何事情要么别做,要做就做好。可想想孩子学钢琴之事,难道孩子对弹钢琴的喜欢,开心,享受不叫一个好吗?他弹琴时的投入和专注不就是我让他学钢琴的初衷吗?至于技巧的提高应该不用太紧张,一步一步来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加强,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监督和引导了。咱不是没冲着专业钢琴演奏家去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