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自偏___廊桥遗梦中国版


标签:
烟袋老鬼泰顺廊桥溪东桥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北涧安海陈靖姑 |
http://s11/middle/4770c8aft808de148505a&690
北涧桥北岸
http://s10/middle/4770c8aft808de3454889&690
北涧桥南岸
http://s12/middle/4770c8aft8091b259d3fb&690
溪东桥
溪东桥距北涧桥约一里,桥的另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为狮子峰,一为将军峰。据当地人讲,此桥及周围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模式。在这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秀美、轻灵。
东溪早时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绪倡首建造蜈蚣桥(即溪东桥)。林正绪生平端方正直,好行义举,乾隆癸亥年(1743年)邑侯张考首书“达尊有二”匾相赠。关于林正绪建桥,其中还有一段轶事:
溪东桥竣工后要举行圆桥仪式,择吉先生说:“择此良辰吉日,日子上洼,唯此日会损一方,不损首事,亦损师傅,二者何从,汝自定夺。”林正绪未加思索,当即决定定此吉日进行圆桥,自己则在圆桥之前举家迁离泗溪,入住江渡缪洋。
溪东桥旁有临水殿、陈大翁宫等宫庙建筑。临水殿的占地面积非常大,建筑共三进,一进为门楼,二三两进为大殿。临水殿内供奉的是临水夫人陈十四。相传陈靖姑生于唐代大历元年(766年)的正月十五,福建古田县临水乡人,父亲陈昌做过户部待中,母亲葛氏;她还有一个隐居山中学道的哥哥叫陈守元。陈靖姑小时即有灵性,十七岁给哥哥送饭,半路上遇见一位挨饿的老太太倒在山路边,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便把饭给她吃了。不想这位老太太是位有道行的仙人,教给善良的靖姑“篆符之术驱逐五丁”。后来家乡一带有白蛇为害,闽惠宗王廷钧听说陈靖姑有本事;下诏让靖姑除害。陈靖姑带剑人洞,杀死三条蛇妖,为民除害。事闻于朝野,惠帝封其为“顺懿夫人”。
因陈夫人“灵应”显著,故深受民间特别是妇女们的崇拜。南方许多地区,在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颐天圣母陈靖姑诞辰之日,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平日,求子的善男信女也常常到顺懿夫人庙焚香虔祷。如果妇女怀孕,生产前,必供夫人像于室中,到“洗儿日”再礼拜叩谢一番。到小儿满月、周岁时,还要供奉陈夫人神像进行祭拜。
毗邻而建的临水殿、陈大翁宫和廊桥(桥内也设有神龛),形成一处祭祀中心。不仅泗溪,县内很多古代村落的水口都营建桥梁和宫庙。宫庙是乡民们供奉各种神灵的场所;泰顺绝大多数廊桥上也都设有神龛,同样起到宫庙的作用。古代村落的水口往往就成为一方百姓的祭祀中心,折射出乡民们祈盼美好的心理。
穿过长长的卵石路,来到了北涧桥边。矗立在桥头的两棵参天古树掩映着廊桥和民宅,廊桥屋檐上的脊兽和民宅山花上的悬鱼在枝叶的摇曳中,若隐若现。一条小径从卵石路旁分道而下,借小石板桥延伸到溪的对岸去。在宽阔的溪滩上观赏青瓦红身的北涧桥,仿佛身处古意盎然的宋画之中,走在咚咚作响的桥板上,两旁有做生意的小贩,微笑着关注着,但并不打扰你。漫步桥两岸,体会到廊桥建筑的美妙,居然都是榫接的结构,不用钉子。
http://s9/middle/4770c8aft8091b73d0328&690
北涧桥
从桥旁的石阶下到水面,青色的溪水在娟娟流淌。我们手中的相机吸引了岸边的住家,他们热情的打着招呼,邀请我们去他们就楼顶拍摄。并且介绍说去年一位摄影师在他家楼顶的角度拍摄的北涧桥还得奖了那!言语间很是自豪!
位于居民楼中的薛宅桥
http://s16/middle/4770c8aft808e6d209caf&690
蜗居在居民楼中的薛宅桥,很局促。
http://s12/middle/4770c8aft808e43310e1b&690
廊桥里的建筑结构,有灯笼,有匾,还有建筑的的名号
http://s8/middle/4770c8aft808e577287e7&690
薛宅桥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受环境所限,保护很有限。
http://s11/middle/4770c8aft73417301386a&690
东阳桥
http://s15/middle/4770c8aft7341737366de&690
文重桥是没有斗拱并且中间有桥墩的廊桥
旧时安海有“安平八景”,其中一景称为“双桥跨海”。双桥者,一指“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一指黄墩境内的东洋桥。会与举世闻名的安平桥相提而论,东洋桥定非一般。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宋绍兴二十三年,太守赵令衿偕进士史进建。”按此一算,它已有858年的历史了。只是,与安平桥一样古老的东洋桥,却有着与安平桥完全不同的命运。当游客的脚步、摄影师的聚光灯都聚集到安平桥长长的身躯时,东洋桥却静默一隅独自梳理着自己仅存的几座桥墩……
东洋桥有另外一个名字:安平东桥,安海人简称之为东桥。这个名字与安平桥是对应的,安平桥的另一个名字叫安平西桥。它们不仅名字相近,连建筑形式也是一样的:都是石墩石梁桥。东洋桥原长660丈,宽1.2丈,酾水242道,桥墩243座,桥上建有东西二亭。只是长度不及安平桥(长811丈),只有安平桥的三分之二,故而又被称为“三里桥”。那时,西桥、东桥横跨于安海港湾,形成“安海城边水若蒙,一桥西跨一桥东”的格局。登临桥边的高塔,远远近近的景色尽收眼帘,一幅“海畔双桥碧草连,东西形胜锁长川”的壮丽景观。
东洋桥横跨安海黄墩与东石井林之间,是旧时安海至东石的必经之路。那时,公路尚未开通,桥是通连两地的唯一捷径。故而,桥落成时,桥两岸的百姓无比欣喜。主持建造东洋桥的郡太守赵令衿也很高兴,在桥落成时,不但亲自撰写了《东桥碑记》,还满怀兴致地题咏曰:“为问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他在《东桥碑记》中写道,“向之临深履危者,今则阔步徐行,无复留碍。往来慰悦,老稚呼舞。观者山立,叹未曾有。”寥寥几句却尽情描绘出修桥后宜人的景色和民众欢喜的心情。
http://s5/middle/4770c8aft808e90c49db4&690
鹅卵石垒成的桥墩很有型
http://s9/middle/4770c8aft808ea3e9e6b8&690
文兴桥远眺
http://s14/middle/4770c8aft808e97cfffdd&690
文兴桥下的潺潺溪水
寻找文兴桥又返回了筱村镇,穿过镇子行驶了两里依山依田的柏油路。远远的就看见了镶嵌在天地中的文兴桥。观察了一下没有公路能把车开到桥的近前,只好贴着路边放好车,背上摄影包和三脚架,沿着田间小路,迂回到桥前。水中结队的鸭子行注目礼般的好奇打量着我们,直到危险距离才跳到水中,剪出一溜水波,嘎嘎嘎的远去。
http://s8/middle/4770c8aft808eff0ceff7&690
被我惊动的鸭子,好奇打量我们,不情愿的离开游走了
文兴桥的的结构非常奇特,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使得该桥在泰顺众多廊桥中倍受关注。相传当年建造该桥时的把墨师傅是金华人,他带了一名当地的请难为徒。造桥时徒弟怕自己负责的一端不牢固,而加用了几箩铁钉,因此该桥桥身向少铁钉的方向倾斜。
另一个传说则是说当年建桥的时候,请来两位师傅,分别从两岸同时建造。两位师傅对于造桥的方案各执己见,互不让步。当造到中间时,才发现两边的高度不一样,这时已来不及拆了重造,只得倾斜着合龙。两个故事孰真孰假,或是两个都是人们的想象,现在已不得而知了,唯有桥下奔流而过的溪水才知其中奥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