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境内,距京城78公里,距109国道4公里。四周群山环绕。海拔430米。
先人以“风水”理论择地建村,定“四神砂”而立玄武(龟形)为村形。整个村庄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前罩抓鬏山,后靠莲花山,依山泉而建,水绕村而流,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体现着灵水先人选址建村的“人的本体文化”。
灵水村人杰地灵,有崇尚文化之遗风,在明清科举制度下,考取过22名举人,2名进士,民国初年有6人毕业于国立燕京大学,村内读书的人多,经商的人多,作官的人多,名人也多,由此产生了惊世骇俗的举人文化,影响了一方土地和民风。灵水举人文化是中国北方封建社会乡村文化,已达到顶峰的典型范例。
众多举人的出现,使得宅院和民居建筑风格追求“仕者风范”。“越制”的九间九檀大宅院(后自焚而避祸)及刘知府的五套院、谭瑞龙的大宅院纵深相连、左右互通。八大商号及传统民居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两进或三进四合院,轴线明晰,房舍对称。生产、经商、生活互融,体现着视为命脉的传统文化和伦理的文化观念。“灵水村的古民居是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现有四合院162套,约1100间房。原貌保存度为80%。明代宅共6个,22间房。清代宅院民居约120余间。
灵水村灵泉禅寺“始于汉时”,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存明代弘治年代重修的门楼。(原貌保存度为90%)有娘娘庙、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共17座庙宇。村域外还有建于元代的一座天主教堂。在山野郊外的小山村中,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各自独领风骚,和睦相融,碰撞交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灵水宗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