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缠绵细柔,略带羞涩似的,于人们熟睡时飘洒,可谓无声胜有声。春雨贵如油,滋润大地给人以希望,而秋雨却颇有几分凄迷。宋周紫芝“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写的恰如其分。
在这秋日雨夜,我躺在床上望着屋顶残破的墙皮,想起小时侯住的那简陋而漏雨的平房,房顶铺的是瓦片,每天风吹日晒不免有些漏缝,屋顶也只是用塑料纸遮住,所以一下雨屋里总会就漏些雨水。这时大人小孩就一起忙着用东西接啊,简直锅碗瓢盆甚至连夜壶都用上啦!然后你就去听吧,很有意思的,水滴落入容器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或叮叮咚咚,或乒乒嘭嘭,如果搁现在我就会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那扣人心弦的琴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但那时侯小,还不够上学年龄,也没有启蒙教育,只能成天领一帮比自己小的孩子跑着玩,下雨了,就爱听这雨声。
雨夜里,你只能听,屏着气息听。在微微的烛光里,一个瘦小的孩子听的正出神呢!穿过哗哗的雨声,能够听到雨滴坠地的声音富有节奏和韵律,欢快的,缓慢的,时而欢快时而缓慢的,由此便能判断那些可爱的雨滴,哪些直接从天而降,哪些顺屋檐而下,哪些从屋顶渗漏下来。即而便能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和滴落的情形,如飞瀑,如珠帘,如珍珠,晶莹剔透,在夜里闪着亮呢!在梦里,孩子用小手去抓,想抓住这些精灵,即使抓住了,醒来却无踪影了。
那些声音当初是怎样地扣动孩子幼稚天真的心灵啊,融入灵魂充满魅力的声音。儿时的雨夜,即使雨再大,也不会有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何何由彻!”那样的悲叹。
《菜根潭》曰:“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雨的哲学就是冷眼看世界,它能拂去世上一切浮华、欲望、嘈杂和尘埃,尽量做到最简单最单纯,这倒也不坏,但自己清新寡欲也就罢了,还要把别人发热的脑袋浇个透心凉。雨大一些出个门都不方便,做什么事都没心情,不像上初中那会儿在雨中拼命踢球那种拼劲。
但雨不管,它就做它自己,该来则来,该走则走,简直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然人工降雨不算,那是咱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表现!本来想“挟”男朋友去逛街,它来了,你一肚子埋怨天公不作美,但它该来还是会来;站在干裂的土地上望着天,你渴盼一场及时雨,它不该来就是不来。这么不会看人眼色,不会揣摩人的心思,看来活该一辈子没有似锦的前途喽!
《红楼梦》有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后来知晓是李商隐的,原句是“秋阴不做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此处却无残荷与枯荷,连巴掌大个池塘都没有,我想只有把荷花这么高贵的品种放在心底最干净的地方,才对得起周敦颐老先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心意。暂且依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躺在床上听也罢。
没有风声也没有读书声,只有萧萧的雨声,这时我就像小时侯一样乖乖躺在床上听雨,心里一片淡然,再没有比这更美的事啦!可这美太单纯,相信有时会使敏感的人潸然泪下,它又单纯的让人琢磨不透,使迷离与思绪来得那么自然。
我本无意惆怅,怎奈“凉叶下时心悄悄,空斋梦里雨萧萧”,这凄迷从亘古的长夜中来,从蚀迹斑斑的古城中来,暗淡了三国的刀光剑影、鼓擂马嘶,浇凉了反抗侵略燃的熊熊战火、喊杀拼争。史如烟云,人似浩海,所有的英雄侠气, 风流谈笑依稀可辩,只是在这凄迷面前也只剩风一样的叹息:人生如梦,逝兮逝兮可奈何,不若与君痛饮一樽美酒同销万古愁吧!
这又是多美的景致啊!冰冷的雨随风飘零,是落到遥远的巴山,是落入飘摇的小楼,还是涨满了秋池?谁在吟“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谁在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又是谁在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呐!真是秋雨本无意,江山却多情。
汝晓得多情的坏处是甚,那便是“自古伤离别”,无论你多么坦然自若,那记忆的轮廓总如离去的背影,越来越远,越来越淡,直到了无踪影。
2005.9.12
初
9.14
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