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忆城的请贴

(2011-04-26 11:47:52)
标签:

杂谈

曾忆城的请贴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

通过艺术 “看”自己

 

主办:广东美术馆

展期:2011430日——522

展厅:广东美术馆12号厅及廊道

合作机构: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合作媒体:城市画报

工作坊支持机构:广州大厦白云山山庄旅舍

 

  幕:2011年04月30日下午14:30

广东美术馆三楼展厅

 

交流会:2011年05月14日下午15:00 

 


曾忆城的请贴

对报名人员的筛选。



曾忆城的请贴

工作坊第一天上午,在广东美术馆贵宾室,大家第一次见面,并分享彼此的摄影作品。


曾忆城的请贴

之后,用自己的最满意的视角拍下对组员的肖像照


曾忆城的请贴

晚上,在白云山庄的真诚对话。


曾忆城的请贴

曾忆城的分享,从摄影的本质开始


曾忆城的请贴

好多感想


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尼采《道德的系谱》)

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对未来的迷茫和浮躁,莫名的空虚和愤怒……自己的生命就这样流逝了,我们是否该找个时间安静的想想,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幸福?

 

但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自己的呢?

 

艺术,作为人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创作者在自身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同时,对于艺术品的阐释也反映了观者自身的状态。那么,跳出自我,作为一名观者,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看到一个当时状态的自己呢?

 

我们想做一次这样的尝试!

 

通过艺术“看”自己是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最新尝试的互动项目,特别邀请艺术家主持,招募参与公众,通过艺术家与公众分享创作心路历程,指导公众创作,最后通过展览呈现艺术家与公众的创作成果与相关资料。

 

艺术创作对艺术家的个性转变有什么样的作用?

 

曾忆城谈到他的“观看”,他在通过摄影观看世界的同时,也在观看自己的内心。

读曾忆城的作品有种情绪的变化。《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中青春的焦躁,到《路上有风有风景》的舒缓,再到《一时一地》的宁静,他的个性也由多年前的急躁易怒变得温和淡定。这是有益和积极的经验,所幸曾忆城愿意与大家交流这种经验,于是有了“通过艺术‘看’自己”摄影工作坊,有了这个展览。

 

此次项目的艺术形式是摄影,包括摄影工作坊和作品呈现两个部分,在短短3天的公开招募中,我们收到了200余份报名表,通过筛选和面谈,我们挑选了8位参与者加入工作坊,年纪最小的陈嘉欣觉得通过艺术看自己的方式很特别,不像通过星座或占卜。34岁的黄光宜是一名销售,平常从宗教信仰中观照自己,也从喜欢的电影中透视自己。怀孕5个月的黄西,在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有了宝宝之后,生活还是轨迹没有变,但对自己的身份及生活状态有一些犹疑和矛盾。网页设计师潘绍章从小到大都在思考“自己是什么东西”。来自NGO的曾颖芳想学习通过影像了解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马上就要大学毕业的张萍想要了解自己的作品里所透露的性格,在别人眼里是怎样的,她较注重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从事特殊教育的钟盛觉得最幸福的事就是美术馆看看展览,他通过身边的人来看自己。作为软件工程师的孔德英会试图以第三者的身份来看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8位完全陌生的参与者与艺术家主持曾忆城一起,远离闹市,抛开身份,抛开成见,分享彼此眼中的对方,尝试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视角,去了解自己心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的差距,从而更好的理解自我,理解他人。这个工作坊是一个安静地,完全不设防的现场,心灵一一打开,在日常的忙碌中,已经久违了这种去认真观察和体会别人的这种感觉。最后曾忆城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中的思考和寻找,从自己的张狂到困惑再到淡然的过程。分享结束后,进入拍摄环节,曾忆城建议大家放下自我和好坏评判,跟随自己的感觉,轻松按下快门。

 

最后,作品呈现部分将呈现曾忆城部分作品、参与此次工作坊的公众创作作品及心得、笔记等。以及整个活动过程的视频精选。并且设立了互动留言的部分,让更多的人们去尝试和了解“通过艺术‘看’自己”的方法,并且对这种方法提出更多的可能。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

通过艺术“看”自己

 

艺术家主持:曾忆城

 

摄影工作坊“聊一聊、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

2011410——11

 

曾忆城作品 & 工作坊作品呈现

2011430——522

地点:广东美术馆三楼展厅

 

主办:广东美术馆

艺术总监:罗一平

展览总监:邵珊

 

策划:刘端玲

助理策划:李姗姗

项目协调:植凯鹏、叶小青、陈彧、陈子文、罗梦琳 

             

合作机构: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合作媒体:城市画报

工作坊支持机构:广州大厦白云山山庄旅舍

特向为此项目贡献力量的以下人士致以诚挚谢意:

梁曦、曾无艳、陈旭军、黎文、蔡涛、张超,曾翰

 

                 

 

广东美术馆http://www.gdmoa.org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http://ggjy.gdmoa.org/

豆瓣 http://site.douban.com/gdmoa/

微博 http://t.sina.com.cn/2072466817

曾忆城个人主页www.zengyicheng.com

 

如需更多信息、图片及采访,请联系:

李姗姗 叶小青

电话:87351263

Emailggjy.gdmoa@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沸腾的周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