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胡扯 |
过了个很平静的年,该说的都说了,该认的都认了,该吃的都吃了,该玩的都玩了。
居然在湖南发现了红拂的墓。
介绍如下
民国28年,南社醴陵籍诗人许德彰,曾著《醴陵文献录》一书。穷搜博采,辑收故土轶闻胜迹,如数家珍。可惜书版不传,仅留序文一篇于民国县志中。序文分类综列全书梗概,第18节内容为名人丘墓,题道:“晋冢存疑,唐墓失考;瘗字惜红,事设虚造。”寥寥数语,便矢中两座著名古墓的真伪症结。
“晋冢”在醴陵城东营盘岭,不属本文范围。“唐墓”即西山红拂墓。以人物虚构于史无据而谓“矢考”,识者对此多有阐明。但从唐人杜光庭传奇《虬髯客传》问世,红拂便以一名明丽动人的侠女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她睿智识才的英风慧眼,不慕荣华的高贵品格,勇敢私奔的侠骨柔情,从此被人们演绎赞唱了一千多年。
醴陵的红拂墓最早出现不会超过明朝。因传说李靖当年统军南征岭桂,曾驻军于城郊西山。于是悠悠绿江之滨,青翠山峦之上,久之便附会出这么一座“埋香冢”。如“梁祝”、“白蛇传”的故事一样,人们津津乐道情愿指实:杭州西湖有座“断桥”就是白娘子重会许仙处;浙江某县某庄,果有一座“梁祝化蝶合葬”的真坟!红拂女当年归依李靖侍佐军幕,夜剑兵书,后来染疾不幸亡故就葬于此山。李靖为“募僧守墓”在墓旁才建起了这座“靖兴寺”!从此歌咏红拂的诗篇,便屡见于明、清两朝县志。其中明正德年间举人丁淑一首《游靖兴寺》颇为有名:
偶陪足履步晴岚,倒听疏钟度石澜。
薄暮江空渔响断,隔溪风送竹声寒。
波涵绿浦源头远,玉种蓝田地步宽。
佳句不须红袖拂,风云千载护岩端。
因诗曾被刊刻于墓前石壁上,又称此壁为“护壁岩”。但不知什么缘故,前些年有些出版资料中,这首诗意被冠于“南社”诗坛泰斗柳亚子名下!笔者对此存惑已久,故撰文略为一辨。
据之一如上所述,丁淑诗作在清代多部县志中已载具《艺文篇》。近人如民初醴陵才子傅熊湘著《醴陵乡土志》,“山水”一章曾引丁诗结尾一联。傅、柳同为南社巨擘,且交谊友情甚笃,如诗系柳作又是歌咏故土胜迹,决不至不知而误引。
据之二是醴陵另一“南社”诗人卜世藩(别号云庵),于民国乙丑年(1925),曾作《醴陵重修红拂墓建惜红亭立虬髯传碑跋尾》一文,刊于《南社湘集》第二期。文中述说修墓缘起,须引丁淑诗作,与傅熊湘同出一辞。而柳亚子身为“南社盟主”,云庵对其诗作为人也不是不熟稔。有些二证,这一宗诗案,自然立剖而明。笔者决无造作出奇“唐突大人”的意思———亚子生前大音,震铄千古。曾被郭沫若许为“当世屈原”,谅不愿掠拣绿江古人为己美;丁淑诗作最终回归自己名下,也不至因弃亚子“名号”而有贬损。正如有谁要妄将一己夜郎之作,混充于前贤作品中夸示,终将会受到识者的哂笑一样。这二者同是一种浅薄。
红拂墓今天又已重新修葺,新建的“惜红坊”牌楼下,有登山墓道直达坟莹,一冢圆丘如故。券顶高耸的汉白玉墓碑两侧,前人题刻的一幅名联:“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依旧宛然在目。旁新立红拂女塑像一尊。手按宝剑,披风飞扬,有似戎装的红娘子、花木兰。与我臆想中的红拂“长发执拂、脉脉含情”,妩媚中不失英气逼人的形象,稍有距离。但这已是人各见智花开百家的题外话了。
“晋冢”在醴陵城东营盘岭,不属本文范围。“唐墓”即西山红拂墓。以人物虚构于史无据而谓“矢考”,识者对此多有阐明。但从唐人杜光庭传奇《虬髯客传》问世,红拂便以一名明丽动人的侠女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她睿智识才的英风慧眼,不慕荣华的高贵品格,勇敢私奔的侠骨柔情,从此被人们演绎赞唱了一千多年。
醴陵的红拂墓最早出现不会超过明朝。因传说李靖当年统军南征岭桂,曾驻军于城郊西山。于是悠悠绿江之滨,青翠山峦之上,久之便附会出这么一座“埋香冢”。如“梁祝”、“白蛇传”的故事一样,人们津津乐道情愿指实:杭州西湖有座“断桥”就是白娘子重会许仙处;浙江某县某庄,果有一座“梁祝化蝶合葬”的真坟!红拂女当年归依李靖侍佐军幕,夜剑兵书,后来染疾不幸亡故就葬于此山。李靖为“募僧守墓”在墓旁才建起了这座“靖兴寺”!从此歌咏红拂的诗篇,便屡见于明、清两朝县志。其中明正德年间举人丁淑一首《游靖兴寺》颇为有名:
偶陪足履步晴岚,倒听疏钟度石澜。
薄暮江空渔响断,隔溪风送竹声寒。
波涵绿浦源头远,玉种蓝田地步宽。
佳句不须红袖拂,风云千载护岩端。
因诗曾被刊刻于墓前石壁上,又称此壁为“护壁岩”。但不知什么缘故,前些年有些出版资料中,这首诗意被冠于“南社”诗坛泰斗柳亚子名下!笔者对此存惑已久,故撰文略为一辨。
据之一如上所述,丁淑诗作在清代多部县志中已载具《艺文篇》。近人如民初醴陵才子傅熊湘著《醴陵乡土志》,“山水”一章曾引丁诗结尾一联。傅、柳同为南社巨擘,且交谊友情甚笃,如诗系柳作又是歌咏故土胜迹,决不至不知而误引。
据之二是醴陵另一“南社”诗人卜世藩(别号云庵),于民国乙丑年(1925),曾作《醴陵重修红拂墓建惜红亭立虬髯传碑跋尾》一文,刊于《南社湘集》第二期。文中述说修墓缘起,须引丁淑诗作,与傅熊湘同出一辞。而柳亚子身为“南社盟主”,云庵对其诗作为人也不是不熟稔。有些二证,这一宗诗案,自然立剖而明。笔者决无造作出奇“唐突大人”的意思———亚子生前大音,震铄千古。曾被郭沫若许为“当世屈原”,谅不愿掠拣绿江古人为己美;丁淑诗作最终回归自己名下,也不至因弃亚子“名号”而有贬损。正如有谁要妄将一己夜郎之作,混充于前贤作品中夸示,终将会受到识者的哂笑一样。这二者同是一种浅薄。
红拂墓今天又已重新修葺,新建的“惜红坊”牌楼下,有登山墓道直达坟莹,一冢圆丘如故。券顶高耸的汉白玉墓碑两侧,前人题刻的一幅名联:“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依旧宛然在目。旁新立红拂女塑像一尊。手按宝剑,披风飞扬,有似戎装的红娘子、花木兰。与我臆想中的红拂“长发执拂、脉脉含情”,妩媚中不失英气逼人的形象,稍有距离。但这已是人各见智花开百家的题外话了。
前一篇:晓梅给我的书评
后一篇:书托之:新浪的重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