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写真名人 |

名人系列之三
看常宝华说相声想到的
这是全总文工团日前到我们这儿演出的一张剧照。
看出来了吗?这是耳熟能详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先生,为观众说的段子叫《欢歌笑语》。你说怪不怪,这10了分钟的段子硬是没让人笑出声来。是说得不好?常先生可是老说相声的呀,也曾有过大红大紫的时候;是场地条件差?这可是东北地区超一流的剧院呀,那是什么原因没把人逗乐呢?
俺无意贬低赫赫有名的相声大家,俺是觉得似乎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仔细一想,这问题是不是相声本身?
按说,相声是幽默艺术,它的本质特征是用语言的形式愉悦人心,它的终极结果是让人乐起来,这和同样是幽默艺术的小品差不多。但不得不承认,自从小品出现以后,传统相声就风光不在了,观众恐怕不是否认相声,而是厌倦了这传统形式多年不变地不思进取。实际上,可爱的观众要求一点不高,只要你变那么一点点就让人欣喜,就有如,同样是一块布料,当年淘金的西部美国人在形式上稍加改动做成了牛仔裤,就让人欢呼雀跃,直到现在经久不衰。有人说,正是小品揉进了肢体语言和简单的场景这一小小的创新,使它区别于相声而面目一新地迎合了观众,再加上年轻的小品知道要强,三句话一个乐,五句话一个彩,一个段子下来,包袱接包袱,笑声连笑声,它能不火?
再看看相声,学说逗唱多年不变。你追求的那个“学”,还能学的比原作像吗?你自豪的那个“说”,都说了一百年了的绕口令现在还在说谁人不烦?你骄傲的那个“逗”,老套的连观众都跟着难为情,也就常常出现大家不乐自己乐的尴尬。一个段子下来,包袱不多笑料少,自然观众就不会买帐了。
是小品把相声逼上了绝路?还是……
说这些只是有感而发,不见得有什么道理,主要的是恨铁不成钢,无意否认相声。
后一篇:寻求视觉画面的非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