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李奇教授:很高兴有机会到这来和大家谈一谈关于教育和出国留学的话题。
主持人伊凡:李教授是现在经常回国还是说很久没有回来了?
李奇教授:每年大概回三到四次,经常回国,下个星期回美国,下个月还要再回来。
主持人伊凡:主要是参加一些学术性的交流活动?
李奇教授:我每年都要到清华讲课,然后其它时候会搞一些会议,会帮着北大和中央财大搞一些国际会议。
高燕定:李教授不仅是英国皇家计量经济学杂志的总编,而且是其它美国著名的计量经济学杂志的副总编,和统计学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李教授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的特聘教授。所以他每年好多次回到中国来,我认识李教授已经二十年了,他是我们朋友们中间非常令人崇拜的人物,绝对是一个世界级,大师级的人物。
主持人伊凡:之前我也有幸看过您的简历,然后我发现非常让我们感到惊讶的一点就是您的本科阶段学的是天文学。
李奇教授:对,本科在北大学的是天体物理,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改成理论物理了,刚出国的时候还是学的理论物理,过了两年就专成经济了。
主持人伊凡:为什么您在每个阶段都在学习不同的学科。
李奇教授:选天体物理的时候是因为高考,高考的时候我们只学过中学的知识,学过数学、物理、化学,因为从小比较喜欢理科,比如数学、物理都比较喜欢,天体物理把数学物理都放在一块,挺有意思,到了北大学天体物理,就发现天体物理有一大块是去天文台搞观测,这就比较试验性的,我不太喜欢这些试验性的仪器,比较喜欢理论,我嚼的理论物理更有意思,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就改行,就考理论物理的研究生,在南开物理系上的研究生。理论物理作了几年,当然数学用了很多,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我觉得理论物理做的越来越深,越来越不着边际,最后我觉得还是做点实际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接触到西方经济学,发现西方经济学跟我们原来学的传统经济学不太一样,用很多数学的模型,也挺有意思的,后来就转到经济学了。
主持人伊凡:我觉得您的求学生涯相对来说比较跳跃、曲折,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最终选择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其它领域的研究。
李奇教授:我最喜欢的方向还是应用数学,要是纯数学可能也很枯燥,我是比较喜欢数学,但是又希望数学能够有用,物理学实际上是用数学很多的一个学科,后来学到理论物理,越往下学就越深,而且跟实际就不太接触了,比方说我们研究一个粒子,非常微观很小的,就是画个模型再往下走,这个就跟实际不接触了,后来我想还是学一个跟实际有点用的,当然你也可以学工程,工程也用数学,但是工程好多还要做些试验,动手,我不太喜欢做试验,后来接触到西方经济学以后,我发现很有意思,它用很多数学,不光我现在做经济学用很多概率论、统计这一块的知识,但是你要做对策论你要用很多其它的数学,甚至泛涵分析、拓扑,很多数学都能用到,但我转经济的时候,实际上并不知道,经济学出来以后比数学、物理挣的钱还多,那个时候并不知道,那个时候只是觉得很有意思,因为那个时候完全不知道,也可能出来以后经济学家挣钱少,那都有可能,当时没有打听这个情况,就学了经济,觉得很有意思,用很多数学。后来毕业出来以后知道,经济学家比数学家、物理学家工资高很多,所以这也是一个额外的收获,原来没有想到的。
高燕定:我认识李教授已经有20年了,当时我们在一个大学里面,大家都知道李奇是学物理的,然后过了一会,大家又说李奇转到经济系了,去学经济去了,真的是一个很大的Surprise。那当时转学经济,你是一个很理智的选择呢,还是很偶然的,碰巧了?或者,谁告诉你学经济不错。
李奇教授:当时实际上是这样,我在出国之前,我是82年本科毕业,82到85年读的是理论物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就有点想转经济了,但是当时没有经济学位,当时北京很多高校,当然全国也类似了,就是引进西方经济学,需要一些懂数学的人去讲课,比方说计量经济学,需要懂一些概率论、统计,找工作的时候我就申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我没有申请物理系,同时还申请了人大,还跟北大联系了一下,北大当时说没有名额,结果人大和北师大都接受我了,结果我就去了北师大经济系。北师大经济系工作一年我就想出国,出国当时是想读经济系的博士,但是我一看我没有经济系的背景,我是物理学士硕士,最后我出国的时候还是用物理去申请的。又因为北大毕业,南开的研究生,很容易拿到奖学金就出去了。出去以后我有了目标,我说还是要转经济,我86年出国,88年就转到经济系了,转学这个事情已经有目的了,当然在国内的时候就发现西方经济学挺有意思,用到数学,转过去以后我发现,这个转换还是对的。
高燕定:你在中国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要学经济了是吗?
李奇教授:对,出国的时候就知道我想学经济,可是我说如果联系经济系,我觉得我拿不到资助,因为人家一看我经济课一门没学过,你是物理的硕士,那我申请物理的博士拿资助很容易,那时候86年基本上大家都要拿到奖学金,没有奖学金根本上不起的,不像今天,现在很多家庭自费上也能供得起,所以物理学拿奖学金就容易多了,实际上出国以后第二年我就到经济系去上课,经济系上课上的比较好,然后就转过去了。
高燕定:你出国前就想到要学经济,那时候你真正知道经济要学什么吗?要做什么吗?
李奇教授:当时不是太了解,只是翻过西方经济学的一些书,当时北大有些教授介绍经济学的书,就看它用很多数学模型讲经济学的现象,觉得挺有意思,当然后来慢慢学经济以后,我才了解的比较多一点,当时并不是太清楚。
高燕定:美国是几乎所有的经济系,都在人文学院里,为什么不是在商学院,为什么不是在数学系?它要用到大量的数学,但是又在人文学院里。
李奇教授:经济学,大学还是本科生多,然后才是研究生,研究生有硕士生博士生,如果你只是上大学,比如说经济系拿一个经济系的学士学位,这个课都不用什么数学的,一般来说高中的数学就够了,像微积分,在大学授课的时候基本都不用,但如果你要读博士的话,那就要用很多数学了,不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肯定都要用,如果你要再做科研,如果你说读完博士以后接着做科研、当教授,那就要用更多的数学,当然也有人数学用的不是那么多,有些人数学基础不是那么好,因为我收集数据,我来验证一些理论、估计一些模型,但是基本数学要懂,但是本科生并不要那么多数学,所以经济系放到了人文学院,因为传统上它属于文科,数学运用得多,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三十年前经济学数学用到的很少。
高燕定:可不可以解释为经济学是一个描述性的科学。
李奇教授:最早的时候,是描述性的,经济学先观测一些现象然后再总结一些理论,然后这些理论它也可以预测一些现象,有些现象并不是大家一看就能看出来的,有的很直观,你一讲大家都能理解,这个很简单,谁都能听懂,不用受过点教育,但有的理论不是那么简单,而且好多人不相信,但是根据经济学理论能证明他是对的,后来经过实践验证它是对的。比如说我举个例子,比如空气污染,怎么控制这个空气污染呢,很多水的污染、空气污染,传统的方法就是说,要罚这个厂商,他排一吨二氧化碳罚多少钱,根据经济学的理论这种处罚效果是不会好的,就不是很有效的,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什么有效,需要市场来决定。比如说买卖东西,买卖汽车也好,买卖食品也好,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那么污染这个也应该建立一个市场,就是可以买卖,怎么买卖,就是这个污染的指标可以卖,比如举个例子,有两个工厂,一个造纸厂、一个造钢铁的,他们都排污染,但他们想排污染降污染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可能钢铁厂要降一吨的有害气体,他要花一百万块钱才能降下来,可能造纸厂只花一万块钱就能降下来,那么你要让他每个厂都降10吨,成本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你让它可以买卖,那么钢铁厂肯定会把造纸厂的指标买过来,他就不降了,那造纸厂降20吨,很便宜,所以这个社会效果会非常好,用很少的钱就降了,而且会降得更多。而且就不降20吨了,可能会降到30吨、40吨,开始大家不相信这个,而且说污染还能买卖,说污染是不能被允许的,不能有污染,不能买卖,不能用我们的身体健康换利润。实际上不用这个的话成本又大,又下不去。如果买卖之后,污染总排量减了很多,而且成本很低,这是非常成功的例子,类似的例子有很多,经济学有很多有意思的例子。
高燕定:所以就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像这样的过程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吗?
李奇教授:也可以,都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可以用数学模型,你比如说,大家都要追求最大利润嘛,这个用不太复杂的模型都能来描述。当然有人会用更复杂的模型来描述。
高燕定:那在30年以前这样的问题就要用文字来描述是吗?
李奇教授:对,其实我想西方经济学用数学已经超过30年了。
高燕定:50年前?
李奇教授:对,最早的时候用数学不是用的那么深。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现在数学越用越多,就是这样,但是如果你要给大众介绍这个经济学,还是可以避开很多数学,可以介绍它大概是怎么回事。
高燕定:那如果说在经济系里面学大学本科的话,它不需要很深的数学是吗?是不是说读到大学本科毕业都不需要什么微积分,只要高中的数学?
李奇教授:如果在美国读大学读经济,其实美国读大学,微积分是一定要上的,这是必修课,要想拿到经济系的学士学位,你必须要上微积分,当然美国文科的微积分比较浅、没有很多的证明,他就告诉你一些基本的规则,你会用就可以了,不像数学系学的很严格、很详细的证明,就是在中学的基础上稍微加一点,数学就能达到学经济学大学本科的要求,当然还要学计量经济学,那个时候要稍微涉及点概率统计,要超过中学一些知识,但要是说你想接着学,你想读博士,很想做科研走学术这条路,那那种技术肯定不够,博士的这些项目一般不会录取你,录取你如果你数学不够就跟不上,博士资格考试你可能过不去,如果你说想读博士,那你一定要多学很多,这是说的在美国。另外如果在中国,如果在清华大学,本科经济系数学比中学高很多,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还是用不少数学的。
高燕定:那就是说如果在美国读本科的经济专业的,是不是以后读硕士、读博士的就很难被录取,因为他的数学基础不够。
李奇教授:确实这样,像我们在美国录取在美国的学生,大部分人都是,美国可以有双学位,双专业,不一定是双学位,就是说他是两个专业,经济是他主专业,数学是他次要的专业,我们录取这种同学比较多,他有经济学学位,数学是个minor,是个次要的专业,这个人数学基础要好一些,他们一般读博士还可以跟上。
高燕定:那比如说清华的一个学生,清华经济专业的一个学生,他数学很强,线性代数、概率论、微积分这些都学了,那美国的本科经济专业可能他学的就差一些,数学就差一些,那是不是像清华的这些学生他们会比美国的学生就强一些呢?
李奇教授:他应该比美国学经济的学生要强一些,但是美国也有比方数学是他的第二专业,那么数学也有不错的,另外美国也有很聪明的,数学很好的,但是这种人不是特别多,有的很好的去学数学或者学物理去了,如果他再学经济,这种人不是很多。所以,大部分,平均来说,中国人的数学基础比美国人要好。读经济博士的学生,或者美国这种重量学校,美国的前30名到80名,那美国非常好的学校,有些学生非常突出,中国学生也不一定有优势。
高燕定:美国经济系本科最强的是哪些大学?芝加哥?
李奇教授:比如我们熟悉的这些学校都是非常强的,比如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斯坦福大学、这些学校都是非常强的,就是部分上下,很难说谁比谁强。
高燕定:很多人都说芝加哥。
李奇教授:当然芝加哥经济系,得诺贝尔奖的最多,但是芝加哥本科生就不一定比哈佛强,这方面我们高老师是专家,进芝加哥肯定比进哈佛容易。从难易程度上讲,最难进的可能这个学校学生质量水平最高,从这个程度上讲,芝加哥本科可能不一定比其他学校更好,芝加哥的教授确实拿诺贝尔奖的最多。
高燕定:到芝加哥去学经济本科是不是要比去哈佛、或者MIT的经济更好呢?
李奇教授:这个不一定,我觉得他们可能差不太多。另外如果读博士的话,我原来在加拿大教过一个清华毕业的学生,他学的非常好,后来他在多伦多大学拿的博士,他在多伦多大学读了一年,然后他转到芝加哥去了,他在多伦多数学是学得最好的,到了芝加哥也是学得最好的,芝加哥我有个朋友在那里当教授,说他成绩最好,但是芝加哥大学好像是,你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大部分教授好像不是特别管你,你都要自己做,因为他自己做教授没有太管,所以他做的东西当时没有引起教授的很大兴趣,最后工作找的也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他再多伦多大学毕业的话,虽然多伦多肯定不如芝加哥,但是那些教授会很密切的跟他合作,他找的工作反而可能比在芝加哥找的工作更好。所以,不是说一定是好学校出来就一定最好,当然你要是芝加哥出来最好的学生,教授特别欣赏,这些老板都是得诺贝尔奖的,极力推荐你,肯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主持人伊凡:就像现在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希望到美国去读本科,大部分都是希望去读经济学或者商业方面的专业,所以说我想问一下,您从经济学教授的角度来建议这些学生,比如说高中阶段该做哪些准备。
李奇教授:先说一下这个经济学和商业,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商业专业是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硕士的话大家都知道,MBA就是工商管理硕士,就是比较时髦的一个专业,如果你真是学工商管理,你最终不想读博士,不想当教授,只是想做实际工作,想到公司去工作,其实他们不用特别多的数学。那我觉得读大学的话,不管读经济还是读商学院,你肯定要学微积分的,这是大学要学的,但是并不是很深,到大学实际上学得更多的是怎么跟人打交道,在公司,心理学,这种跟人打交道管理的技巧,学的内容就更重要了。但你如果说我还是想读博士,然后我想去当教授,估计在商学院读博士用的数学也是比较多,比如说管理博士,我有好几个同学在国外做教授,管理学,其实有一部分人之前是学经济的,数学基础比较好,去读了管理博士,那用经济理论的比较多,用数学的也比较多。比如计量经济学、对策论的一些东西,博弈论,但是有一部分是学心理学的。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很有名的教授了,他原来是北大心理系毕业的,心理学也有很大优势,你在管理的时候心理学是很重要的,你怎么了解人的心理最佳管理,学心理学我知道在北大心理学学士的话也需要不少数学,比如当时在北大我是天体物理专业的,我学概率论的时候是和心理学专业一块学得,同时上的课,一个老师教,但他们总的来说,数学用的要比经济学少一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