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阅读》(ComeCross) 高考过后干什么?读书!——高燕定的建议

(2007-06-09 20:22:37)
高考过后干什么?读书
——高燕定的建议
 
高燕定按语: 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去了,高考过后有什么事情可做?我的建议是读书。很多人认为,经过长年的学习,又经历了高考的煎熬,学生们可以大大地放松一下。我完全赞成。其实,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有一种放松的方式就是读书——这里的读书当然不是指的当前中小学里那种只为考试,不读书的“读书”。
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高中留学生Comecross去年初开始在我的博客上相识,后来有很多关于留学问题的邮件来往。去年底我回中国,她求我为她带两种刊物的合订本作为生日礼物。我跑了几个小书摊,勉强完成了任务。带到美国后,过了很久才想起问她要邮寄地址,她却体谅我太忙,不忍花我的时间于这样琐碎的事情,没有给我地址。
三月初我到北京开创事业,四月初在Comecross的博客上读到她写的《关于阅读》一文,方才知道她索要的《读者》和《青年文摘》有如她的命根子。我非常懊悔当初没有坚持把书寄给她。
关于阅读,人人都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我很为Comecross关于阅读的观点和她对阅读的痴迷所感动。在这里,我郑重把《关于阅读》推荐给诸位。
 
关于阅读
文/Comecross
http://blog.sina.com.cn/comecross
 
其实很早就想写这方面的感想, 因为看到听到很多父母在议论该给自己的孩子读什么,怎么让他们读. 而在我的家庭里, 我父母愁的从来不是我不喜欢阅读, 而是他们觉得我在阅读上花的时间太多了.而春假了, 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 把我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对不起了,没有时间反复阅读修改文),希望能给读过的人一些启示, 也请大家对我的想法尽情的提意见.

                                                                             ------------------------写在前面的话.

从很小开始, 我就非常喜欢阅读.

 

站在不同的书架前面翻书找书, 然后安静的坐下来读, 早已是一种不是习惯的习惯了.

 

从涉猎自己家里的书架里的藏书, 到亲戚家们的, 再后来, 到任何人家, 每当阿姨叔叔们拿遥控器过来问我在大人聊天时要不要看点什么节目打发时间, 父母总会抢先笑着说, 没事, 带她去你们的书架前让她看书, 她就最开心了. 于是, 自己总因为喜欢看书而小小扬名.

 

而周末选一个整档时间在书店看饱一天或者一下午的书早已是改不了的习惯了. 从国内到国外, 从中文到英文, 我一直坚持这个习惯. 其实每次走进书店的时候我都会不自主的自顾的傻笑一下, 觉得好时光又开始了. 书带给我的, 是不可言语的魅力.

 

如果不是越长越大, 如果不是因为任何一个到我房间参观过的人都惊讶我订了那么多杂志, 房间到处都是书, 因此问我平时是不是每本都读, 每天都读的话, 我一直以为人人如此, 以为人人都把书当作业余最好的精神食粮. 很多大人告诉我, 他们不知道怎么让自己的孩子跟我去喜欢上阅读, 他们说他们的孩子除了课本之外几乎什么书都不碰了. 我却总是不知道如何给他们最正确的答案, 因为很多时候我觉得那是一种家庭气氛, 教育环境的影响. 就如同后来很多父母的年轻同事问我, 怎么让自己一年纪的孩子知道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功课一样的. 我觉得那都是从小家庭带给每个人的. 一直一直, 记忆里关于家里的每个晚上都是日光灯, 窗外的黑夜, 安静的房间, 还有书. 父母有他们白天工作留下的疑问的资料要去查, 我从小就知道不能去吵, 不然他们会把高兴的. 所以, 从自己翻自己的画册, 到自己琢磨出怎么查字典, 再到自己搬着小板凳, 一层一层的找父母两个大大的书架上的书来读, 其实都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以前母亲说过, 有时候等到夜深了, 当她要睡觉了, 才发现小小的我自己抱着一本书躺在凉凉的地板上睡着的时候, 她都会觉得心疼, 也觉得自己欠了我的童年很多.

 

可是我从来不怪谁, 反而要感谢, 因为大量的阅读带给我了太多太多的好处. 长大了, 泡一整天的书店依然就是我周末最常做的事. 父母依然忙, 忙他们的事业. 而我, 却越来越迷恋上阅读. 其实小学五年纪前最常看的书, 就是作文选, 从小学版看到初中版, 再发现高考例文也能那么有意思时, 就开始涉猎转头涉猎其他方面的书籍. 五六年纪其实是我高中前阅读最广泛最多的时期, 因为换了新的学校, 学校的那个小小的图书馆让我深深的着迷. 每周五中午放学开门, 开放一小时, 到现在也记得很清楚, 因为那曾我是每周最最期待的时光. 里面的藏书不多, 大概25个大长书架, 正反两面, 除了一些重复的书籍, 或者是一些很单调的史学资料以外, 我用了两年的时间, 几乎读完了里面的所有书籍. 而那以后,不管是语文阅读能力, 或者对于很多事的看法, 都有了标志性的改变.

 

而不管是在那两年读的书,不是或者是前面后面一直继续的阅读, 我能很肯定的说, 对我一直以来的待人处事, 都有着非常重大意义且深远的影响. 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 每年总共订阅超过25种杂志, 等, 读, 想, 重复的看, 又成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而每次搬家, 到了新的片区, 把后年的订阅单递给新的邮递员时, 总能把人家吓一跳.

 

我读的很杂, 什么都喜欢读读看看, 从对我来说最有人生指导意义的<读者>, 心灵鸡汤类型的<青年文载><青年博览>, 到科学的月刊, 时尚的年轻杂志, 都爱不释手.

也常有人问我读什么书最好, 其实, 我觉得, 只要不是负面的, 不要太过专于一个方面, 其实什么书都是好的. 同样一本书, 带给每个人的都是不同的感想, 而即使同个人在不同时期来看这本书, 带了他的也绝对不是同种感觉. 我最喜欢的两类书, 一个是<读者>, 一个任何刘墉先生写的书, 我都反反复复将他们读了很多遍, 刚拿到书的时候是快快读过, 为了能掌握个大概, 而再细细的读, 真的能体会, 或者悟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从<读者>中, 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怎么去看人生, 怎么积极的去面对周遭的一切喜怒哀乐, 或者是说一种人生的态度.. 而刘墉先生的书主要分两类, 一类是处世, 而另一类是励志. 他的几本巨作例如<点滴于心的处世艺术>, <我不是教你”诈”>, 教会了我非常多的待人处世之道, 人活在世上, 不能只为自己, 也要更多的考虑别人的感受, 为别人多做一些, 怎么做, 如何做, 他耐心传诲. 另外,他的励志类书, 比如<靠自己去成功>, 更多的是以他自己的儿女为主线, 在看似写给他们的话中, 告诉读者, 怎么在逆境中把握机会, 把握自己, 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我一直打算写关于他的书的一系列读后感, 可是一直不知道以什么形式)

 

再说名著,中国四大名著说实话, 很内疚, 我并没有真正的读完整过, <红楼梦>里的人物太多, 绞得我杂乱, 而却享受<水浒传>文字里的那种气魄. 国外的名著, 其实更多我都是以前用中文读完的, 现在学校英语课也总是抽出几本讲解, 其实大部分我早都用中文读过, 但再用英文重读, 感觉到的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文化., 比如<老人与海>, 比如<红色禁字>. 我想其实很多位在邮件中询问我, 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在来了美国之后迅速跟上教学的家长们, 都收到过我发给您们的我这一年多学校的必读物单子了. 其实很实在, 也希望对您门有用.

 

而对于国内的高考, 其实语文是一本最没法突击的科目吧. 而来美之前, 初中, 我一直是连年的语文科代表, 中考前连续几次大模拟考的语文阅读部分我一直都是做到了很少见的满分.老师让我介绍经验的时候, 我除了拿出一本一直在用的阅读训练册之外, 能说还是那五个字---“厚积而薄发”. 语文一直是我花时间最少, 读的最轻松, 而成绩最高的一门课. 而它的作用可以广泛推到历史等文科. 而记得一位很有经验的数学老师说过, 如果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够, 那是很难想象他的理科, 最起码是数学成绩会做到非常好. 因为他认为, 数学读题本身也就是考一个人的语言分析能力,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

 

我特别喜欢中国文学, 那是古人经过上下五前年结成的精华, 怎么不去尽量的能不多掌握?!传统古文更我是让我喜欢了又喜欢, <庄子>,<孟子>,几个经典我都是爱了又爱, 读了又读,背了又背, 它们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内孕, 可是被现代渐渐抛弃了.诗词,很多的都是从写四岁写书法开始, 一点一点的背, 一点一点的领悟, 原来能脱口而出很多很多, 只是现在被英语冲击的忘了不少. 可是我相信那是一种性情, 感受熏陶过了,在人的一生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所以, 我虽然常惋惜我来美国来得晚了, 跟同龄人比, 一些标准考试或者口语都有差距, 可是我也庆幸, 我是在中国长大的, 读了16年的中国文化精华, 接受了一种为人方式, 才走出国门, 接受另一种理念的教育.

 

其实说实话, 今年我的阅读量少了很多, 多方面的原因. 即使我每周一样去泡书店, 可是总是忍不住走到教参那一栏, 读起了学校的功课. 有些压力, 有些东西, 我还是没有能走出自己.

 

可是不论怎样, 阅读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东西.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受益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