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魅力男生系列:杨威的美国留学路(三之二)

(2007-02-23 15:49:42)
分类: 人生设计与职业规划
 
春节特别奉献
魅力男生系列
杨威的美国留学路
(三之二)
 
魅力男生系列:杨威的美国留学路(三之二)
 
高燕定:郁闷痛苦也就是第一个礼拜吧?

 
杨威:最郁闷痛苦的就是那一个礼拜。开学后一忙起来就好些了。我刚来的时候,老给国内打电话,一个月100多美金的电话费。

 
高:那也不算多呀,那时好象1分钟应该是一两块钱。

 
杨:我那时是大约20美分一分钟。而且比较好的是,当时有一个网站,免费试运行网络电话,可以每次5分钟。我就这样,5分钟一打,5分钟一打。那个时候,我的同学都说,Peter老是对在着电脑说话。(笑)。后来那个网站开始收钱了,我就只能每个月买电话卡。一个月至少三、四张,一张20-30块钱。
 
高:然后,到了这个学校以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说过,这是一个很一般的学校,是吧?你觉得它的教育水平怎么样?
 
杨:你看我爸、我妈都是北大的,北大的教育是什么样我还是知道一些的。那么这所学校,我认为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基本教育。他的基本教育强调一个广。不象中国的教育,如果你是学计算机的话,可能全学计算机。这里对自己的定义是Liberal Arts,就是说如果我学理科的话,我还要学很多文科课程;如果我是文科专业,我必须修很多理科课程。以我自己为例,我是学计算机的,在这所学校里,我就要必须上诸如Philosophy、 Religion、Literature、 History的课程去平衡我的学习,帮助我成为一个“全才”。学校非常鼓励学生的自由发展,充分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如果你做的很好的话,学校会再给你奖学金。
 
高:再给?
 
杨:对。
 
高:再给不就可以养家了?呵呵?(笑)
 
杨:不过当时都花掉了。
 
高:全奖之外,他还真能再给你吗?
 
魅力男生系列:杨威的美国留学路(三之二)
 
杨:对。如果你学习优秀,而且又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学生社团,你就可以申请学校的一个叫 High Performance Scholarship,一年能再多给个2000美金左右。还有一种叫Federal Workstudy,有点像研究生的Graduate Assistantship。就是你帮老师干活,然后付给你钱。一个月大约能有500多美元左右的收入。在IOWA那里,消费是很便宜的,我当时租的那个 House,我们有四个人住,平均分下来,一个人一个月房租就100多美元左右。那时候打电话一个月花100多,然后加上吃饭,那里很便宜,一个月50-60USD就可以搞定。那时侯我在学校根本就吃不惯那里的饭,然后我去开了一个假条,说我吃不惯美国餐,后来我就从学校的Meal Plan 里面退出来了。
 
高:退费给你了?
 
杨:这样我就不用交那个钱了,我就可以自己拿到了。如果我在学校吃的话,这个钱我肯定拿不到。我就自己在外面租房,自己做饭。
 
高:我们再回过来继续谈谈那个学校的教育吧。
 
魅力男生系列:杨威的美国留学路(三之二)
是界学生学者联谊会执委会成员
 
杨: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有些不一样。他不是像大部分学校semester学制,是term学制。我们的学制叫4-4-1,就是一年三个学期:四个月、四个月加一个月,一共是九个月。Fall Term,Winter Term和这里的 Fall Semester,Spring Semester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我们有一个一个月的学期,就是 May Term。这个May Term就是让你出去旅行交流。学校鼓励你去出国交流,有各种比如说去欧洲、去非洲,还有去中国的交流的课程。学校有很多这样的课程让你去选。我觉得这种教育形式非常的好。说到这个学校的教育,有一点不能不提,就是这个学校的老师都很牛的。
 
高:有多牛?
 
杨:因为学校是私立学校,每年都花高薪聘请来很多不错的老师。拿我的计算机导师来说吧,他是从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毕业的Ph.D,曾经是美国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的冠军。像这样的老师很多,很多都是Cornell、Yale、Princeton来的老师。我们系里面有好几个老师是从UC Berkeley来的。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IOWA。你想他在加州那样的地方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居然还会来IOWA的这么一个小城。
 
高:那是IOWA的一个小town?有多小呢?
 
杨:很小的,这个城市只有一万多人。College大约有2000人。
 
高:在学习上你感觉怎么样?
 
杨:要过很容易,要拿A的话,很难。这个学校和Texas A&M不一样,在Texas A&M 90—100算A,80—89算B。我们是93以上才算A,90—93算A-,87—90算B+,他分的很细。所以你要是想拿A,就一定要平均分在93分以上。而且一门课一学期都是四回以上的考试。我以前每学期都要上修五门功课以上,忙的要死。要想拿全A是非常难的。我觉得美国本科生的课程要比美国研究生的课程重很多。我来到A&M以后,觉得这里的硕士课程很轻松,平时都不用怎么学习就能拿A了。
 
高:课程的难度呢?和北大比起来怎样?
 
杨:我没上过北大,不太好说。但深度上来说,我觉得应该远远没有北大深。我觉得中国和美国大学教育的侧重点不同。美国教育更强调的是自学能力和自我创新。就是说,内容列在这里,你自己要能弄清楚,老师只是给你一个指点。还有,美国本科更注重培养和塑造学生的personality,而不是单单学习文化知识。学校会鼓励你参加或自己创建学生社团。
 
高:那么,像你这样的理科生在这里修文科的课,会不会学死掉(很辛苦的意思)?
 
杨:呵呵。真有学死掉的。我刚来的时候,第一年第二个学期,学习美国历史,四次考试,考试的时候1个小时100道题,大部分是选择题,两三到简答题,我每次都做不完,都是最后一个。延迟20分钟才完成所有题目。
 
高:考试还能让你延长时间?
 
杨:对,我和教授解释了,我刚来,英语也不好,希望能够理解。但确实太难。我毫不隐瞒的告诉您,我最后拿的是一个C的成绩。我们的教材非常非常厚的一本书,全都是论述。从1877年分界,分成上、下两本。1877年之前是一部分,1877年之后到现在,是一部分,包括罗斯福的新政,每一个美国的新政都干什么了等等都会考。
 
高:你能不能说说这里学历史和中国的区别,中国的历史不会更难学吗?因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5000年的历史都要学呢,那不是更难?
 
杨:其实,问题就在这里,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难的原因。中国5000年历史,每件大事记个时间地点人物就行了。美国历史没有中国那么长,没有那么多大事记,所以考的都是细节,细到这个人哪天干什么了都会考。你必须仔细去读教材。还有,最让我郁闷的是,考试的时候老师会给一些所谓非常容易的题,但这个分我就拿不到。比如说,让你写美国从现在开始算,之前的8位总统是谁?对美国人很容易,可是我就是想不全。实际上我知道一些总统,比如:卡特,尼克松、里根什么的。但英文怎么写?都是问题。而且必须要写全名,不能只写Last name。所以,当时历史是我最头疼的一门课了。
 
高:不止历史吧?还有别的课,比如语文课,就是英文课,写作课,怎么样?应该更难吗?
 
杨:还好。当时有两门英文写作课是必修课,一门叫English Composition,非常非常基本,你只要跟着书上的例子学,基本上就可以拿A了;
 
高:是这样吗?在A&M,拿A应该是很不容易的。
 
杨:这门主要是给国际学生上的,所以还算容易。另一门英语必修课叫Intermediate Composition。这门课就很难了,和很多英语专业的一起上。我是因为先选了一个简单的课,再选难一点的,所以感觉好一点。
 
魅力男生系列:杨威的美国留学路(三之二)学生会应邀到莱斯大学参加国庆晚会,并且表演音乐剧《爱的代价》
 
高:除了历史之外,还有什么对你来说比较难?
 
杨:再有就是第一学期的一门叫做美国文化的课程,那时因为我刚来,课堂讨论对我来说很头痛。而且在总分里占很大比例。我刚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能说,叽里呱啦说了一通,结果大家都愣了,没人能听懂我说的是什么。觉得特别没面子,所以上课我就不敢再说了。不过比较好的是,第一学期我是住校,我的roommate是个美国人,经常和他聊天,把我的英语口语还算练了一下,这样过了半个学期,我开始可以课堂发言了。最后,我这门课拿了一个B+,不过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因为我前半段参与讨论发言很少,得的分数也很少。
 
还有一个比较难的课程是Oral Communication。是教你怎么做公众演说,这是所有的学生都要上的,包括美国学生,要在二三十人面前演讲。这个课程对我来说和对美国学生来说难度是不一样的。当时我们这门课要做两个演讲作为考试成绩。第一次的时候,我有些紧张,结果说的结结巴巴,拿了一个C。我这个人的个性就是不服输,所以在第二个公开演讲之前,我提前一个多礼拜开始准备,我请一个比较好的同学帮助我,让他帮我纠正,一点一点的纠正。不知道练了多少遍,还做了VIDEO。后来第二次演讲,我拿了一个100,老师都非常的惊奇。
 
高:那成绩不好的话怎么样呢?
 
杨:还好,我的成绩都还不错。虽然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个C,但是后来的成绩就基本都很优秀了。到毕业的时候,我还是优秀毕业生。一旦掌握了这里的节奏,学习就不会成问题。
 
高:你的GPA是多少?是秘密吗?
 
杨:3.87/4.00。得到了学校的最高荣誉 Summa Cum Laud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