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燕定
高燕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171
  • 关注人气:5,4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魅力女生系列:有渴望、有追求、有坚持就能成功:美女黄冬的留美探索

(2006-12-29 13:15:55)
分类: 人生设计与职业规划
魅力女生系列
有渴望、有追求、有坚持就能成功
美女黄冬的留美探索
(三之一)
魅力女生系列:有渴望、有追求、有坚持就能成功:美女黄冬的留美探索
 
高燕定按语:前几天在新浪作客嘉宾聊天室谈“我的博客生活”,主持人唐晓芸对我继续在博客上发表“魅力”男女生系列很期待。
 
美女黄冬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的银行工作了4年,在正式提拔为经理前,她选择了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继尔,通过反复思考,颇费周折地转读硕士。
 
我在一次聚会中被她的故事吸引,被她的深度思考打动......,接着,把她约到我家的“嘉宾聊天室”,打开了录音机......,又一个“魅力女生”出现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美女不仅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而且是超一流的演讲天才。访话中,她涛涛不绝,一泻千里,富于激情,实在令人叹服。倾听她的讲述,使我像过节一样,又一次享受到人生的奢侈。
 
黄冬相信,只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渴望、有追求,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坚持,就能成功。

从初到美国,自费功读一个目标并不明确的博士学位,到争取获得博士奖学金又毅然放弃,再转读自费的硕士。黄美女讲述了工作、学习的艰辛,对职业生涯、未来的思考,对中美大学课程、教育的比较,很值得我们深思。

 

高燕定: 前几天我们谈了很多,在这里,请你把个人经历简单地介绍一下。

 

黄:我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会计专业,四年武汉市商业银行工作经历后,来Texas A&M先就读农业经济学博士,现在商学院读金融硕士。其实,我产生出国留学的念头是比较晚的,主要是环境的因素。因为和北京上海比较起来,武汉出国留学的氛围不是那么强,信息也比较闭塞一些。我记得第一次接触留学信息是在大三的时候,和我姐在武汉大学一个很破旧的礼堂里面,听徐小平和俞敏宏讲关于出国留学的讲座,当时听的是热血沸腾,激情彭湃。但当时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希望毕业后在财大或武汉的一个学校,再读一个硕士,当时也就这么过了。因为当时在学校挺忙的,也做了许多社会活动,象学生会主席之类的工作。

 

高: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黄:是副主席,主席是男生。当时觉得蛮骄傲的,自己也很优秀,不一定要靠留学来肯定自己,留学不一定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当时觉得国外和国内的经济系统很不一样,国内的经济环境也挺好,想在国内先读一个硕士,然后工作。于是大四的时候加入了考研的大军。

 

其实,那时我考的挺好的。当时考其他学校的研究生是比较难的,考本校是比较容易的。那时,我爸妈希望我考本校的就已经OK了,如果我考本校的基本上可以保送。当然我非常喜欢我本科学校,因为它给了我很多的机会。我在大学时碰到了很多良师益友,我记忆最深刻的老师-我大一时的辅导员非常信任我,我刚来就任命我为年级宣传部长,因工作出色,半年后系里就推荐我到校学生会,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机会和锻炼舞台。但我一直有一个心病,就是本科就读的学校非常一般,我希望能去更好的学校深造-不同的学校环境也会给人不同的文化的熏陶。所以我当时报考了武汉另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其实当时我考的挺好的,总分超出了20多分,但是全国统考的数学离分数线标准差一分。最后我也可以去另一个学校读自费硕士,但我决定还是先工作。

 

我从考完研究生后才开始找工作,应该说时间挺晚的。而且当时国内就业形势非常不好,像我们学经济的,即使是名校生要找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也并不容易。我很自豪的是:当时那样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我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没有依靠家里的关系,经过四次面试,进入了一家银行,也许是我的运气不错吧。当时家里也通过关系,为我去找更好更大的投资银行,但我觉得这个银行是我完全凭自己的实力竞争来的,也就是我唯一的选择。而且,当时在决定究竟是去读研还是工作的时候,我有一点矛盾。但仔细考虑后,我觉得去读一个会计硕士并不是我最想要的――当时我更喜欢市场营销,大学的时候经常看财经类报纸营销版,对其中的营销案例特别感兴趣。我就想先积累几年工作经验,然后看看自己究竟适合走什么样的路。等到我工作了一年后,我的想法立马就发生了变化。当时我姐已经出国,她去了Purdue University攻药学博士,也祝贺她即将去Johns Hopkins工作。

 

我想我选择留学我姐对我有一些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工作一年后,我常常在思考,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在我离开银行以前,我的工作已经有了好的发展,领导重视培养我,并已经上报上级银行,准备提拔我做经理级别的工作了。这对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工作四年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我一直在考虑:我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因为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希望当自己老了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生活的时候,会觉得很有意义,做的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当时的想法就是非常想出来看一看世界,多一点人生的经历,而并不是一些充满野心的想法,做什么CEO什么的,我纯粹就是想出来看看一看,不想做一个狭隘的井底之蛙。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看一本杂志,其中一个哈佛毕业的人写的一篇文章《资本和知本》,给我很深的感悟。他说:人的一生,你有再多的金钱资本没有用,关键是要有知识的资本。那篇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包括他在哈佛的留学经历。我当时就觉得真是太棒了!

 

我当时是边工作边准备留学,非常辛苦。工作经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双休日加班也是常有的事情。经常是回到家,吃完晚饭后开始看书,看到夜里两三点钟。早上七点多起来准备上班。每天中午休息时间就是我的快乐时光了,午饭后我总是以最快时间铺开躺椅,抓紧时间补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往事”不堪回首——难以想像的辛苦,但也觉的很值得。因为工作和读书是不一样的,很多眼睛在看着你,有很多日常和突发事件要处理。我在参加TOEFL和GRE考试的时候,都没有办法请假。因为银行工作每个岗位是互相牵制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很难请假。记得我考TOEFL的时候是2003年1月18日,正好赶上春节调休,周六要上班。前一天我正好在做年度绩效报表,加班到晚上11点半,第二天要报行长审阅,我都没有办法请假,只能早早的赶到考场,然后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给副行长打电话说:对不起,今天不舒服,要晚一点来。考试就这么一路熬过来了,之后就是准备申请-套磁,写PS,推荐信,办理学校成绩单等等,非常繁琐花费时间,总结起来就几个字-写,改,再写,再改......。

 

我学校申请不多,就6所,因为自我感觉背景不是非常outstanding,所以我focus在top30-60的学校,包括Texas A&M,Purdue University,最好的是Emory University,最差的是University of Tennessee。由于申请定位策略较好,最后命中率达到80%。在专业选择上,因为有四年工作经验,我最初想申请MBA,这样我需要GMAT成绩。咨询了一些国外朋友后,大家告诉我GRE的申请选择范围优于GMAT,GMAT只能申请商学院,GRE不仅能申请商学院中某些专业,还可以申请经济社科类。考虑到我此次申请的首要目的是能入学,而商学院MBA不是特别好申请,我选择考GRE以提高入学接受率。具体到专业,我选择了两个专业,一个是农业经济学,一个是消费经济学。现在看来,两个学科都不是非常的好。

 

高:一个是农业经济学,一个是消费经济学。都是哪个系的或哪个学院的?


黄:农业经济学是农学院的,消费经济学是经济系下面的一个分支,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我选这两个专业,是因为我在银行工作时有和食品企业打交道,认识一些朋友,再加上这个专业在国内还属于弱势科目,以后回国机会不错;消费经济学我比较感兴趣,对物价指数还有经营领域的事情比较敏感,比较关注。同时我经过研究发现,这两个专业的入学申请人数相对较少,容易进入。由于申请定位比较准确,6所学校我拿到了四所大学的入学录取书。


刚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来问我一个超郁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花钱来读一个农业经济学的博士?在很多人看,都不可思议。我当时出来的时候,也矛盾过:其实在国内我有很好的职业经历,包括后来自己争取到去汇丰银行的工作机会。

 

高:有那么好的工作机会,为什么还要出国呢?

 

黄:我是否应该出国?我想,人的一生随着环境的变化,想法在变化,很多潜在的可发展的机会也在变化。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很多人都很惊讶的决定:选择出国,来读这个自费的、不好找工作、农业经济学的博士(笑)。其实我不像很多人对美国有多么美好的憧憬,我姐告诉过我:美国不是天堂,在这儿读书非常美妙也非常辛苦的,是和国内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选择出国留学,就要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所以,当我抵达College Station的时候,除了刹那间的兴奋感,我丝毫不惊讶于此处的宁静与乡村风格。因为是晚上到的,到处都是黑黢黢的,不像国内的夜晚灯火辉煌般繁华。这里是宁静的,走在校园里,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在身边行色匆匆,我觉得莫名的兴奋。坐在图书馆静静的看书,我觉得特别有归属感。工作几年以后,特别想回到学校。

 

第一个学期是非常辛苦的,为什么呢?选择的专业在国内完全没有接触过,没有任何知识背景。即使是国内学过的微观经济学也是很肤浅的。在国内教育安排的知识架构不是实用型的,有点陈旧,至少我那个时候是这样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在国内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就是讲一个框架,很多是概念性的东西,这里上这些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都是量化的,用数学的东西来描述这样一个消费过程或这样一个理论,这是非常不一样的。我觉得我在第一个学期非常痛苦,有一门课讲美国的农业经济政策——说实话,我连中国的农业经济政策都不知道,还谈什么美国农业经济政策?而且这门课没教材,没笔记,老师上课很少的板书,纯粹凭两个耳朵听老师讲。刚刚来英语也不是很好,听的特痛苦,真是超郁闷。只能下课找美国同学借笔记复印,然后自己一点一点去估懂那些相关的信息。不过我想中国学生的特色就是-再苦也能熬下来。虽然那么辛苦,第一学期也拿到了全A,还算比较顺利。

 

高:花了很多时间吧?


黄:很多。第一个学期很辛苦,我基本上是早上7点多左右起来,然后8点去学校,直到晚上12点才从图书馆走,到家都已经12点多。通常再看会儿书,大概看到一、两点钟。天天如此。周末几乎也都没有休息,也都是看书。但周末我会稍微安排一点社交生活。我想我不能在这里死读书,我来美国的初衷也就是多接触一下外面的世界。我的roommate有一个很好的美国朋友,我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聚会,了解了不少美国文化。第一学期最大的收获,是拿了全A,也凭着这在第二学期就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高:中午有午休吗?


黄:没有,很少。偶尔特别困的时候在图书馆打个盹。


高:那么,吃饭呢?


黄:因为住校外,刚来没车,往返回家吃饭挺麻烦。我总是在双休日的时候,做上一个星期的菜,然后带上饭盒,中午就在学校吃。有时候下午就凑合一点,买点麦当劳什么的,或者什么小吃。


高:呵呵……(其实,听到这里,我要流泪了)


黄:落掉一点,补充一下:我来了半个多学期,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出路问题,我在想,我真的要读一个农业经济学的博士吗?我到底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最适合我自己?我觉得我拿下这个博士没问题,但是我学得太痛苦了,而且并不开心。于是我决定转专业。


高:你说很痛苦指的是你不喜欢这个专业呢?还是说学起来太累?太难?


黄:第一个学期会比较难,也比较辛苦一点。虽然最后我能拿下全A,但我不是用心去学的。我只是凭着自己的意志告诫自己“我必须得学的很好”,而不是凭着我的热情去学。我想这有悖于我出国的目的。因为我出国,除了想看一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也想学一点我喜欢学的东西。那么应该学什么呢?继续读博士?还是读硕士?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适合在industry工作的,所以我就选择先读一个Master。如果发觉自己还有继续深造的需要,我可以再去读博士。


未完待续

 

转载者请注明本文来自高燕定的博客

高燕定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gaoyandi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