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 京 报:以人生设计“扶苗助长”

(2006-02-14 04:56:51)
分类: 我的访谈/书评/消息

以人生设计“扶苗助长”


哈佛爸爸出新书,畅谈子女职业意识培养
 
来源:新 京 报  记者:屠明星
2006-1-23
 
  《人生设计在童年》的作者高燕定于1986年旅美,至今恰好20载。这位独立升学顾问,自女儿5岁起,就为她定下目标,并日积月累地强化女儿的职业意识,他把自己对教育的心得融合到对女儿的培养上,用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出人生规划应该从童年开始、以及从小培养职业意识的见解。
    高燕定先生信奉“苟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同时也主张万万不可因为家长作风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哈佛”系列的励志书
  该书的封面除了大标题之外,还有一行字“哈佛爸爸有话说”,即使不写这行字,该书乍一看上去,也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若干年前,那本红榇蠼媳钡摹豆佛女孩刘亦婷》,讲的同样是家长花费了很多心血,培养、引导孩子一步步走向哈佛大学的故事,不同的是,高倩的培养环境在美国,刘亦婷是在中国。其实,看多了此类人生设计、榜样类、励志类的书籍,便会觉得无外乎是那几点,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完整规划、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等,这本《人生设计在童年》又有些什么特点让它冲破重重“哈佛”系列,找到励志书籍的新切入点呢?/FONT>
 
    特色1:从研究美国中小学教育入手
  本书中,一个较大的特色是,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美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并较为完整地展现出来,加以分析。
  我们经常在嘴上说,羡慕美国的教育制度,但真要说为何羡慕,恐怕除了一些抽象的形容词,我们并不能详细表述,究竟想象中的美国教育制度是什么样。而本书作者用实地考察的例子让我们感性认识了一把。比如谈到美国的基础课程,他告诉我们,他女儿所在的高中能为4个年级的学生开设217门课程,其中包括心理学、商业法律等在中国到大学才可能接触的课程,高中生忙得快累趴下了,并不是我们过去想象的美国中学生整天无所事事。
  此外,该书还翻译了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小学生能力及指标》,让读者更感性地看到国外如何在小学阶段,就要求学生对职业规划方面有所思考。
  特色2:挑战传统教育观念
  本书有很多处地方,都对现有的一些传统观念进行了反驳,那些我们平时看起来十分正确的道理,在作者那里有了新的意义。比如作者“反对孩子个性化发展”———他告诉读者,很多“西化”了的家长误认为西方逃摹主流”思想是,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其实不然,很多西方家长仍然会把孩子管教起来,并为他设计一些路线,为他将来走上职业道路做准备。比如作者“反对所谓的‘素质教育’”,认为现在家长让孩子学习弹琴、唱歌、武术、书法等,其实没有什么用,家长并不清楚孩子学这些是为了什么,也忽略了教育孩子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待人接物等本领,更别说从小树立职业理想?/FONT>
  特色3:提出超前教育的理念
  本书的书名为《人生设计在童年》,这便提出了作者超前教育的想法。书中,到处可见作者对于超前教育的成功案例,比如让女儿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自学法语和西班牙语,比如在学数学方面,提前让女儿到大学课堂上去旁听有难度的课程等等。作者认为“超前”是成功的基础,不仅包括要尽早———在童年对孩子有职业规划方面的思考,并按照人生设计路线不断培养孩子,也包括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要求孩子比同年龄段孩子学得更多、更快。
  特色4:对从小进行职业教育的探索
  这个特色是本书与其他“哈佛”励志书有很大的不同。当别的励志书还停留在个人如何取得成功上,这本书从个人出发,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即何时、如何开展职业教育。这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当我们看到现在好多大学生毕业出来找不到工作,或抱怨工作不是自己最喜欢,或对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感到困惑的时候,到底是哪个步骤出了错?作者认为,其实越早让孩子有职业意识、进行职业规划,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特别推荐了美国制定的“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并告诉读者不少美国的小学开展职业教育的案例———其实这些案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移植过来,为我所用。
  特色5:各类奇特的方式
  本书有所创新的地方还在于,作者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想出了不少奇特的方式,更全面地培养女儿的能力,这些方式可供我们学习借鉴。比如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到哈佛大学体验一下,摸摸哈佛校园里著名的雕像,培养孩子想要到这里上学的意识。比如让孩子从小写简历,高倩的第一份简历写于她12岁的时候,她的简历帮助她赢得了“天才少年中心”的奖学金,之后,高倩每经历过一件事情,便会不断更新她的简历。比如作者提出让孩子忙起来,培养孩子习惯于高效率、高节奏的学习和生活。
 
  访 谈
  目标读者是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
 
  “人生是可以设计的”
  记者:你的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高燕定:最大的特点是告诉读者: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最好要从童年开始。如果有科学理性的设计,完全可以不靠机遇、伯乐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自我认知意义上的成功。
  记者:为何提出“人生设计在童年”?
  高燕定:我认为,在孩子的童年阶段,引导孩子设立一个或几个生活目标是很重要的,虽然目标会一直改变,而且有些很幼稚,还可能出错,但有目标总比没有好。从小确立了目标,家长和孩子可以及时找出现实与这个目标之间的差距,调整学习方向,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不要迷迷糊糊地混到高中毕业,甚至更晚的时候,才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人生,仓促培养自己的就业技能。
  记者:书名叫《人生设计在童年》,你写作的初衷是想面对什么样的群体,是不是大一点的人看你的书就没用了呢?
  高燕定:我认为这本书的读者最重要的群体可能是家长,因为我希望孩子从小就开始进行人生设计和职业规划,这一定要得到家长的帮助,所以家长是主要的阅读群体;中学生、大学生都可以阅读,我认为中学生已经能看懂这类书,并能照着做了;另外,教育工作者也可以读一读,因为里面提到的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我觉得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中学生应该开始职业探索”
  记者:为什么中学生需要翻阅此类书,并有职业规划方面的意识?
  高燕定:我认为在中学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去探索、自我认识,看看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了解做这些职业到底需要哪些知识积累、技能,社会需求如何、前景如何,以及社会地位、报酬等问题。不至于到了大学后再来思考这些问题,甚至到了大学毕业之后,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埋怨这个埋怨那个的。
  记者:你提到中学阶段就可以留意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中学生的认知可能有限,他们如何能辨别、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
  高燕定:作为中学生来说,探索教育和职业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些可操作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去观察一下亲戚们,看看他们做什么工作,从他们那里了解职业信息。从我自己来说,我小学的时候,天天跟着母亲到车间里面跑,认识到各工种,这些东西学起来肯定没有学数理化难,但会有很深刻的印象。还有就是看传记,看一些描写细腻的小说,都可以获取职业信息。
 
  “提前不等于拔苗助长”
  记者:你的书提出了一个很大的命题,即在中国怎样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
  高燕定:对,这是我的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我所看到的好多人,他们的成功就是源于童年就开始的人生设计,从小建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兴趣,立下职业目标,并且根据目标,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让他们都有长久的职业预备期,以致他们较早就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职业技能,顺利地进入社会,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有职业目标的教育很重要,当然这不是功利的,比如一个人想当车工,并不意味着要把他从中学阶段开始,就送到工厂去学车床技术,他仍然要接受好的教育、全面的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为了自己的目标充实自己,不断努力。
  为什么有职业目标的教育很重要?我举个例子,作为雇主来说,他想要什么样的人?当然是一毕业就马上能干活的,他也懒得去培训。而什么样的人能立即为雇主创造效益?
  我觉得这样的人一定应该是把教育和职业探索得很好的人。
  记者:你的女儿看上去挺接受你的教导的,她有没有反叛过,觉得你的设计不符合她的状况?
  高燕定:很少,如果有的话,我不会跟她产生正面的冲击和碰撞,我会理解她的想法,先进行引导,比如告诉她我掌握的所有信息,让她自己去分辨,实在引导不过来,也只能随她去。要记住,虽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进行人生设计,但必须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关于家长的引导问题,我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家长不断提供信息,我曾经放过一些幻灯片,是给学龄前孩子看的,用来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教《他们如何工作》,以文字配图的形式呈现,如“有的人孤独地工作”,画面呈现的是一个卡车司机开着卡车在马路上:“有的人是要和别人合作”,画面上就是一个演员:“有的人有工作但没有收入”,画面上是妈妈带着一群孩子:“有的人收入很高”,画面上老板翘着腿看报表:“有的人收入很低”,画面上是敲键盘的秘书……这种形式虽然简单,但会给儿童一些启蒙的职业意识。当然到了更高年龄,一旦孩子可以独立阅读,家长便可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相关信息,父母只是做引导。
 
  摘 录
  升学顾问纵论素质教育和大学缺陷
  优秀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这个简单的道理目前已被大众接受,但是很多人既不知道如何做,也没有采取科学、理性的行动。事实上,很多有眼光的美国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寻求升学顾问的服务。也就是说,升大学的起跑,从童年、少年时代就悄悄地开始了。
  很多“西化”了的家长,甚至一些“教育专家”都误以为,西方教育的“主流”思想是,提倡让孩子完全自由地发展。近年来,甚为流行的“素质教育”,由于没有明确的内涵,让没有主心骨的家长们,把弹琴、唱歌、武术、书法等,统统当作“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们惟独没有想到的是,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他们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待人接物、与人周旋的本领,对知识与职业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以及付诸实现的能力等,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
  长久以来,教育的无职业意识、无职业规划对几代人的影响是深远而且顽固的。在中国,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拿学位,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更没有职业规划,甚至包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也没有足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可惜,大学四年时间太短,四年的职业预备期显然不足以达到这个目标。四年时间可以把几百万学生训练成大致相同的、没有明显特色的“螺丝钉”。要想脱颖而出,只有依靠自己长期的观察、思考、研究与额外的发展和努力。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屠明星
 
  

文章引用自:http://life.thebeijingnews.com/0207/2006/01-23/011@156958.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