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泪与墙

(2014-08-03 09:51:53)
标签:

文学

苏童

碧奴

泪与墙

 

 

 

泪与墙

      ——谈苏童的《碧奴》

 

              孔庆东

 

  时间:2006年9月1日 下午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我没想到今天来参加的,是这么大规模的一个会,这么一个群贤毕至的会。我倒很喜欢参加当代文学界的活动,因为我是搞现代文学的,喜欢到邻居家里捣捣乱。其实我今天最感兴趣的是,我发现王娟老师坐在这儿。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勾结起来的会上,有一个民间文学学者的闯入。我们这种研讨会经常被媒体批评,他们质疑说,那些好像表扬的话,其实是真的表扬吗?比如说张颐武的语法是什么语法?他一连串用了七个“伟大”,每一个“伟大”都一样吗?我发现有很多人误解他的话,因为他不理解他的语法刚才王娟老师说十年不搞小说了,一个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的老师真的不看小说吗所以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去考虑话语问题。  

  在今天这个研讨会上,我听出了每个研讨会都批评和表扬,这个批评不像苏童开头所说的批斗会。张颐武讲了,现在我们的批评,对媒体影响比较大,但是我觉得这个也不可怕。因为网络毕竟是虚的东西,从网络下来的人,都是很好的人,到网络上都装得很激动。我对苏童的《碧奴》,首先一个接触,是听说苏童写了一个《碧奴》,感觉挺兴奋的。拿到这书读了之后,感觉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品,我所谓的不错是比较好看”。我看电影、戏剧首先看是否好看,然后再看是否有价值。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对苏童一直有比较高的评价,因为这本书是苏童写的,所以我沿着这个先在的号召力去阅读。  

  凡是我参加的会,我保证不会让人家下不来台的,这是我做人的习惯。我先说这个书有几个明显的优点,第一是态度非常认真这是一个,是英国出版社挂衔,然后其他的出版社参与。我们学者每年都在承包这样的,由什么机构发起,搞一个系列。所以,首先我注意到这是一个。那么承包到手里就有认真和不认真之别。我觉得这个干得很认真,因为不同的人承包了一个任务后,他在什么意义上完成、成不成,是很的。苏童完全是认认真真地另写了一个新的故事。其实孟姜女的版本,民间有好多遗。前几天,我在西直门地铁站看见一个老太太还在那唱孟姜女的其中一段呢。我觉得孟姜女的故事始终没断,只是在我们学者之间断了,所以我觉得王娟老师的话其实是在批评我们学者。苏童《碧奴》非常认真的在创作。  

第二,创作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惯性,保持苏童一贯的灵气、美感。还有一点就是苏童比较拿手的超现实主义手段。再者,语言上非常清晰、明快,保持了苏童的风格。我觉得任何一个人拿到苏童的《碧奴》,不管你怎么评价,但是这本小说读下来,你读是很畅快的。

但是我要提两个问题,起因就是我感觉读太快。我读中国当代长篇小说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是每小时十万字。很多人都质疑,说你每小时怎么能读几万字呢。这本书二十万字,我用两个小时读完了,我都写在博客上了,而且还带有点批评色彩。最后的部分,我读不是很细我读书前20页一定是细读的,但是后面读一定特别细。  

  从阅读中我感觉到者的一种困惑作者承包这个活以后,他一定会想如何完成这个活。假如要给孟姜女拍电视剧的话,毕竟会加入那浮躁的东西。但是苏童却不愿意这样做,他还想把这本书变成品牌。他在序言里面和后面写的那些话实际上是他抽象的想法和抽象的愿望。孟姜女到底是什么阶级?底层并不是一个阶级,他只是到了问题的边缘,并没有进入到这个问题里。抛开孟姜女的传说,如果就说苏童新写一部小说,大家会觉得小说写得非常好。但一读小说,你就想起孟姜女来了。这个故事,大家早就知道了。  

  我看到《碧奴》,首先不是哪个国家的故事。《碧奴》和孟姜女”,二者比较之下,没有赋予更新的意义和更新的度。这个问题可以从正面去评价,也可以从反面去评价。我能不能说,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就一定能够破解大历史。我觉得这个要从实际出发,恐怕你没有破解大历史,而是回避了大历史。也就是说你借着这个神话,这个,去干另外一个活,是挂着一个旗号去干另外一个东西。  

  比如说我想研究陈晓明的学术道路,但教育部没有这个项目,我只好找到另外一个项目去假途灭虢。对于苏童笔下碧奴,我觉得她的语言过于牵强。碧奴的女子她去寻夫,小说中强调的是哭的神奇性,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别致。把哭这一点放大,这一点写得很精彩,而且我还希望写得更精彩但是说到底,这是想象的新奇,创造技巧的新奇,没有把神话的主题更深入一点。虽然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怎么解释这个神话老百姓理解的孟姜女,是不是主题就是爱情呢?孟姜女神话到底有几个层面?里面如果有政治的层面,是不是我们回避掉了这表示我们很牛。未必是这么简单,谈的《碧奴》与神话的关系问题。  

  第二个问题,苏童将神话进行了再创作,而且创作得非常好。我为什么读得这么快是因为作品去掉了中国背景。这个故事不像中国的故事,我不能说作者是有意的去中国化”显然是无意的。我这样说,郭敬明也可以写出来淡化历史背景的语言非常精彩的小说来。我觉得这可能也正是当下中国文学创作存在的一个问题,可能是普遍感到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前一段铺天盖地的对陈凯歌《无极》的批评,我开始不明白他到底什么地方得罪大家了。后来我发现,《无极》不是中国的,不知道是哪国的,好像是“乌有之乡”的。所以陈凯歌和张艺谋一道都被周星驰的中国化的《功夫打败了。  

  面对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故事”,如果完全把国家的一面回避掉,能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我觉得是本书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孟姜女这个故事之所以千百年流传,核心是存在着矛盾冲突的双方一个是,一个是。孟姜女是泪墙的冲突,是泪跟墙的对话。我们可以重新去解释泪和墙的关系,我们重新解释之后,并不等于又回到文学和政治的传统的关系中,不是。我觉得苏童小说的出色之处是把讲得太好了。这可能是苏童超人的艺术技巧所致。我想这个故事的改编,出版社找余华行不行,找王安忆行不行,我在脑子里过了一下,我觉得他们不会有苏童写得更好看。但是我发现这个小说在突出泪之后,恰恰由于没有突出墙,或者有意回避墙,这个泪的感动度就不够。这个泪想象是真的好,相当棒,但是我没有很被打动。相反,我被西直门地铁站老太太唱的打动了,在那里,我真的好像看到一个小小的个人的命运,一个小女子在巨大的时代夹缝中的哭泣。这个”,不见得是长城,墙已经被象征化了,好比我们今天说人民解放军是万里长城这个长城是怎么被符号化的?这个长城可以是很多很多东西,也就因此有很多很多写法。  

  我又想到20年前重庆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无缘无故被派出所的警察打死了,北京记者专门为她写一本书《从黑发告到白发》。这个案子告了辈子,这个老太太一直告不赢,这个老太太就是面对着一堵墙。而中国的社会慢慢变成了很繁荣、很发达的社会,这究竟怎么回事?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消解掉非人性的东西这是中国神话的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很多学者解答不了的,我觉得很多秘密倒是被那些高明的艺术家捕捉到了。  

  我感觉这已经成名的当代作家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从余华的《兄弟》里我看到了这种困惑,从贾平凹的《秦腔》里也看到了这种困惑,他们都在找一些空阔的力量包括杨志军的《藏獒》。今天我从《碧奴》中也看到了,作者似乎也有这样一种困惑。我还是希望中国当下的这些创造力非常强的作家,你们的这些困惑不要白白的产生,应该通过这些困惑结晶出更扎实的文艺作品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