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散、聚,真折煞人了——《我们仨》读后感
| 分类: 读书笔记 |
此夜,可能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 此夜,可能是海棠结社,行过了酒令填了新词。 此夜,可能是结队浪游,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 此夜,可能是狂歌乱舞,换来一身倦意,却是喜悦盈盈。
但,谁会就在当下记取了这聚的欢愉,作日后散的印证?
蓦然回首,人散了,才从惘然中逼出一股强烈的追忆,扑捉住几度留痕。
聚、散,散、聚,真折煞人了。 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
文章开首,杨先生用一种亦梦亦幻的笔触,写了她的体弱,钱钟书的重病,女儿的孝顺、忙碌和对他们的照顾,以及女儿的病和她最终的离去。全文就在这种哀伤的基调中开始。然后她回忆了和钱钟书的生活、求学,女儿的出生、成长,一家三个人60多年相聚的快乐时光。无疑,这三个人都是优秀的,他们的人生都很辉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钱钟书和杨绛女士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文学的领域都享有盛名,而钱瑗不到六十年的人生旅程也不同凡响,她出生在英国牛津,就读在北京师范大学并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会英语也会俄语,她毕业后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深得学生爱戴。她从小表现出来的聪明、乖巧、孝顺,都让人感觉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天赋,及至读到后来,我竟在她的身上读出宿命的味道来。“世间好物不坚固,彩云易散琉璃脆”。聪明的钱瑗、善良的钱瑗、勤奋的钱瑗、孝顺的钱瑗最终在不到六十岁的时候走了,留下两个年近90岁的老人。
那时候,钱钟书87岁,在病中,极端衰弱;杨绛大病初愈,86岁,老态龙钟。他们本来打算三个人一起写这本《我们仨》,写写他们在尘世间的这场相聚,但最后,钱瑗的书稿开了头,还是遗憾的撒手了。钱瑗离世一年之后,88岁的钱钟书也撒手人寰,这幸福美满的一家,瞬间就剩下87岁的杨绛老人了!这人世间的凄凉,自然不能用“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洗”来概括了。
人的一生,都是向死而生,死别是迟早的事情。但是当命运无次序的安排告别顺序,以为会送你走完这段人生旅程的人,却先你而去,人能做的是什么?一年之内送走了相依为命的两位亲人,杨绛先生悲痛过,她说: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她并没有沉溺悲痛,她继续说:“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她提起笔,“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她在92岁高龄完成出版了《我们仨》,在细细的回味中把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瞬间一点点写出来,既是和亲人的再次相聚,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安慰,更通过向读者一幕幕的展示,让人读到这一家人的快乐、努力、成绩和优秀,读出了他们自以为平凡却实在是不平凡的人生,同时也展示了杨先生的风骨,这一家人的风骨,这是杨绛先生的不凡。而且在此后的近二十年的时光里,老人还写了《走在人生的边上》等作品。
“聚、散,散、聚,真折煞人了”,不管怎样的人生,都逃不了聚散。生离死别,聚散离合,成功与失败的人生都无法回避这两样东西。那就在可以聚在一起的时候相互鼓励一起努力、相互好好珍惜吧!珍惜朋友,珍惜亲人,珍惜同事,珍惜老天给我们在尘世上的每一分钟和一切缘分。只有这样,才能像杨先生那样,在悲痛寂寞之余,还能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活得很充实,很有意思.....因为生命里拥有那么多值得珍惜和回忆的东西,因为此生没有虚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