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冯小刚在某节目的录制现场点评选手表现时,就将“炮口”对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产生的畸形现象——综艺电影的怪圈以及某些作品过分营销忽视本体——
“六天就拍摄完成,还获得很高的票房”、“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据说,此话一出,引发现场观众一片哗然。此语传出后,我相信引起一片哗然的不止是现场观众了吧。
先前也听到冯小刚炮轰过一些东西,坦率地说,我是认同的。而且,我也一直觉得冯小刚活的挺大气的。但这次,说真的,我突然觉得冯小刚像个争宠失利的孩子,坐在地上边哭边诉委屈:你凭什么就对他好,凭什么只给他钱花,我是个那么好的孩子,为什么不把钱给我?
冯小刚的这次炮轰,怎么看怎么像是跟谁撒娇。
制片人投资电影为什么?很大一个目的是赚钱。如果你只跟人家投资人谈电影的意义,我想肯定不如谈回报更让投资人感兴趣。作为投资人,是希望半年赚一个亿还是希望两周赚一个亿,当然周期越短越好。这可能是电影投资人越来越宠综艺电影的原因。面对综艺电影爱宠,冯小刚显然还一下不不能适应,于是就火了。
其实,就算冯小刚发火,也不应该将目标锁定在综艺电影上。因为按冯的逻辑,他还应该炮轰综艺节目,投入那么大的资金搞一台综艺节目,跟一部严肃的电影能比吗?依此类推,冯小刚该炮轰的是那些制片人。应该骂他们有眼无珠,应该骂他们不懂好坏,不辨香臭。
综艺电影当然是指《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电影。这些电视真人秀节目变身为电影,本来就没有那么崇高,制作人的目的特别简单,就是趁着热乎劲再捞一票。为什么要赶工期,原因也很简单,慢了,这事儿就凉了。但综艺电影也在冒险,比如,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宣传时曾高喊“超越《泰囧》,票房10亿”,最后,10天票房不过300万元。为什么票房那么差,恰恰是拍的进度太慢了。《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据说拍摄了1个月,一个月,热乎气过去了。当然会失利。所以,电影版《爸爸去哪儿》只用了1周时间,累计票房就轻松地超过了7个亿。
当商业片出现后,别再说谁比谁更高尚。不都是为了骗观众口袋里那点钱吗?只是综艺电影手更快一些。如果我是冯小刚,我也好好思考一下,是否也考拍一部时效电影。用时效电影打败综艺电影。而不是在那骂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