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与赵本山范伟合作拍戏。能看出红衣人是我吗?那时候,我的头发还没白,那时我还年轻。
何庆魁小品写的不错。赵本山春晚小品《拜年》、《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卖拐》、《卖车》等都是出自何庆魁之手。小品写的不错的人,做人差了点。不然,也不至于信口开河地谈论旧事,更是至于信口雌黄地在那公开指责范伟“不懂感恩”、“极端自私”、“隐藏的太深”、“变脸”。在赵本山退出春晚后,特别是在何庆魁看来,赵本山的退出是因为作品不过关之时,公开斥责范伟,有卖友求荣,讨好老赵之嫌。
1月23日,陕西省首届小品华文奖暨第九届喜剧小品电视大赛决赛在西安举行,赵本山昔日搭档何庆魁作现身决赛现场。何庆魁谈及赵本山和范伟的关系时,公开批评范伟:“这个事情怪范伟,范伟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他隐藏的太深,卧薪尝胆十年,演完《卖拐》转身就变脸了。”为了表明自己斥责的正确,范伟还特别举例说明,说一次去四川演出,赵本山得42万,只给了范伟7千,何庆魁替范伟打抱不平,目的就是想让赵本山给多给范伟一点儿。然后,何庆魁话锋一转,“但是这样帮着范伟,范伟现在三四年一个短信,一个电话都没有给过我。他是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
直到看到这儿,我才渐渐明白了。因为范伟三四年一个短信一个电话都没给过何庆魁,于是,就定认范伟“不知道感恩”。这是个很别致的逻辑,其实,这个很好解释。短信、电话通常只是朋友之间问候的一种方式,当不是朋友之后,当然也就不会再有什么短信电话的问候了。本来不是朋友了,还要求人家这个那个的,那就太不够朋友了。
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曾经是人人共知的合作者。至于后来的“铁三角”之称,不过是媒体生造的一个概念,并不是说他们三人真的有多铁。至于后来分开了,更是特别正常的人,一则是合久必分,二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正所谓合久必分。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拍了《看车人的七月》之后,就有理由认定。对于范伟来说,拍电影比演小品更合适。尤其是后来的《即日启程》、《非诚勿扰》之后,范伟银幕上塑造的小人物已经为了品牌。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范伟离开本山就长大》,特别提到当拍《乡村爱情》这样的影视剧再用范伟是一种资源浪费。范伟在《乡村爱情》扮演了王木生,一个弱智和口耻的儿子形象。我一直不明白王木生形象对于《乡村爱情》的意义何在。在《乡村爱情1》中,王木生的比重还让人勉强能接受,而在《乡村爱情2》,王木生戏份之多,直多到有些无聊的程度。相反,看范伟近期的电影,《南京!南京》,一个鲜明的感觉是,赵本山只是利用范伟,而同为导演的陆川很好地开发了范伟。
当两个人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感觉有差异时,分开是最好的选择。而以赵本山的度量,也应该允许范伟长大,毕竟,范伟不是谁的私有财产。而范伟也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申明,跟赵本山还是好朋友。不过,在何庆魁的逻辑中,不合作就一定是敌人,不合作就一定是不懂感恩,更不是不合作就一定是极端自私。如果这样看昔日老友的话,那何庆魁可能一生也不再会有真正的朋友了。
更重要的是,何庆魁此番言论,也未必能得到赵本山的认可。最后,还是各活各地,谁幸福谁知道,就这么简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