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贾樟柯宣布“重回地下”,再加上那句“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显得异常悲壮。不过,在我看来,贾樟柯“重回地下”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贾樟柯是从“地下”来的。在“地下”的贾樟柯品质极高,但就是稍稍有点小众。我知道贾樟柯是通过好友王林。 当时王林沉醉于玩独立电影,也拍了《沉没的午后》。那时,跟王林聊的最多的也是独立电影,那时,王林说的最多的是贾樟柯,他跟我说贾樟柯拍的《小武》、《站台》。后来,我通过盗版市场找到了贾樟柯的作品的VCD。一看,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什么才是真正的导演!在此前,我曾经超级喜欢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看了《小武》后,我才知道“把故事片拍成纪录片”贾樟柯做的比张艺谋要好。”《小武》是贾樟柯的成名作。在这部影片中,他的独特视角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小武》在国际广受好评,得了8个奖,也成为国内小资青年的追逐对象,贾樟柯一举成名。彼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2000年拍《站台》时,贾樟柯还在地下。但《站台》再一次证明了贾樟柯的伟大。法国《世界报》为此发表题为《大师的铁拳》的评论文章,认为《站台》表现出了惊人的电影品质,亦将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笔。《站台》再获殊荣,获得第22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如果贾樟柯延续一惯的电影,可能贾樟柯会成为地下大师。但恰恰是一系列的成功,让贾樟柯不满足只在地下活着,他想浮出地面。一浮出地面后,贾樟柯显得有点无从适从。《三峡好人》热映时,沈阳的市场并不好。贾樟柯还特意来沈阳做宣传,那次,我与贾樟柯有过一次长谈。不过,那时,贾樟柯并不悲观,还是雄心勃勃的样子。但事实上,尽管贾樟柯来过沈阳,《三峡好人》在沈阳放映的依旧不理想。就像前几天,贾樟柯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的那样——一开始我是非常理想主义的,觉得只要不停地介绍、推荐就会有观众来看这部电影。 但没有。在大片横行的时候,银幕基本上被那几部大片霸占着。这边挤出黄金乳,那片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看了之后,除了飞来飞去的人和一堆挤出的黄金乳,再也记不住什么。于是,就想,这是电影吗?于是就想贾樟柯,想贾樟柯的电影。 我赞同贾樟柯对国内的电影市场的评价:“假的市场”,我到今天都坚持这个观点。贾樟柯说电影市场“不够市场化的”,其实,是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电影市场人没有风险意识,专盯商业大片,赚钱成为硬道理,培育观众放在后。所有才“还没有上映就认定没有人看,把你排到早上10点一场下午2点一场,然后就说检验过了没人看”。 这是初级阶段承受的。等到欣赏比赚钱更重要的时候,电影市场才会有“原则”,也只有这时,中国观众才可能看到真正意义的电影。 贾樟柯觉得中国观众没有好奇心,错。中国观众是最有好奇心的。只是这个好奇心需要“诱饵”。中国电影的问题是商业片太商业,文艺片太文艺。其实,商业片内容上要注入文艺元素,而文艺片在操作上需要商业手段,如此,中国电影市场才能不断走向成熟。 地下太暗,地上太假——难怪贾樟柯会不适应。所以,贾樟柯决定“重返地下”了。如果不是贾樟柯配合新片的一次炒作,说真的,我很佩服贾樟柯的电影气节。其实,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来说,有张艺谋们盯着就够了。因为中国还真的需要的是真电影,而真电影需要真的电影人来说,冯小刚不是,陆川也不是。那只有贾樟柯和英未未们了。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