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草根作家李铭真意下乡不挂职

标签:
娱乐 |
从农民到农民工,再到专业编剧
农民,农民工,作家,编剧,短短的十年间,李铭完成了这样的跨越。
李铭从小的志向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可是因为家境困难,少年时代的他早早地辍学在家,后来为了改善家里的条件,他干脆扔掉了锄头,进城当上了农民工。2002年,在盘锦的一家酒店里做保安的李铭看到辽宁省文学院首届“新锐”作家班招生,于是,他成了第一批“新锐”学员。2005年5月23日,他第一次被辽宁省作协聘为合同制作家,完成了从梦想到现实的转变。2009年,李铭被省文化厅破格录用,成了专业编剧。
主动返乡,到生活的更深处
从乡村来到大都市,从农民到专业编剧,李铭完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跳。但这一跳对李铭来说,有太多的激动也有太多的警惕。
走出家乡,李铭的创作进入井喷期。《小说选刊》选载他的作品,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排了他的《木匠村官》,他编剧的《磨剪子抢菜刀》2006年拍摄成电影;2007年电影频道播映了他的作品《梨花雨》和《石榴的滋味》;2008年他创作的《拉钩》、《村官李八亿》、《黑蛋,快跑!》完成了电影拍摄。
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而就在这时,他却时时有一种心慌的感觉。“我常常问自己,是不是离开家太久了?”
在李铭的博客上,记者看到了他写的那篇文章《去乡下,去生活的更深处》——“其实,不是谁给我的任务。是我主动求变。在我还拥有大量生活素材的时候,我主动寻变,我想了很久,还是下去吧。离生活更近些,我也可以写成更好的作品。”
于是,他给省文化厅写了份回乡申请,提出回老家的乡政府生活一个半月。申请批准后,李铭返乡了。
接受记者采访时,是李铭回到家乡的第21天。李铭说他每天按乡政府的作息时间上班下班,每天与乡政府的人生活,这段时间收益很大,觉得离他最熟悉的生活更近了,与土地更近了。
对话李铭:返乡是心血来潮吗
兰恩发:作家深入生活已经是个陌生的词汇了,你觉得深入生活对创作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铭:生活是创作的本源。没有生活,谈何创作。一个作家不能远离生活,离开了,就像没有了根一样。
兰恩发:那些不再深入生活的作家们也在一本一本地写书,怎样理解?
李铭:那是人家的本事。我可不敢妄加评论。反正我自己是不能脱离这些最实际的生活。我需要不断增加营养,这些营养是我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来自生活。我觉得一个作家和编剧只有这样,才不会远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