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小易,作家,善写微型小说,代表作有《客厅里的爆炸》。如果问白小易有名吗?借用本山大叔的一句话——你可以上网查一下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白小易凭《客厅里的爆炸》成了微型小说界的领军人物。
我读《客厅里的爆炸》时还不认识白小易,后来认识了完全是认为工作的原因,因为我常往文联跑,偶像参加过文联组织的什么会,于是,认识了白小易。
白小易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以为能写《客厅里的爆炸》的小说家应该是警惕而机警的,但白小易内向寡言,但这样的作家内心是敏锐的,而且是才华横溢的。
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参加了白小易的作品研讨会。来的人不少,马秋芬、皮皮、孙春平、鲍尔吉原野、女真等等。直到坐在会场才知道,研讨《轻描淡写》和M《痴情指数》两本书已经显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与会者为准备出发的白小易进行一次寻求突围的“专家会诊”。所有人都认为白小易有作家潜质,因为有沉甸甸的《客厅里的爆炸》摆在那。据写,写完《客厅里的爆炸》后,白小易还写了微型小说若干,但苦于无法超越《客厅里的爆炸》,停笔多年,期间炒股、迷恋电子游戏。在白小易到了50岁的时候,他想写东西,想东山再起。
当天,研讨会上套话官话特别少,很多人都说了实话。实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白小易曾经辉煌过,白小易是有才华的,白小易一定会东山再起。来的作家都是白小易的好友,所以说话也不见外。比如鲍尔吉原野说说:“白小易一直想写最好的东西,可是,好东西归你写,坏东西归谁写?”他的意见是:“好的坏的都要写。”而且还特别鼓励白小易在有“豁出去”的精神。作家皮皮与白小易是同学,说起话来很直接。她说:“小易是个爱脸红的男人,敏感适合写微型小说。长篇别写了,有我们呢。”作家女真是近期非常活跃的作家,她直言;“只管写就是了。”
在白小易做最后发言时,脸又红了,而且语言组织的并不特别好。我突然明白,白小易是那种喜欢躲在自己的环境醉心于自己文字的作家。这样的作家一但想明白了“自己是谁”、“哪里是家”,肯定是后劲无穷。只是在他看来,“再起”需要找一点外力。
可能在白小易看来,而这样的“专家会诊”就是外力。我想可能是白小易有点着急,着急就可能有病乱投医,其实,什么事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是真正的明白。别人的指点,往往点不到真穴。
不管怎么说,白小易想突围了,想了就有行动。有了行动就有成功。
附《客厅里的爆炸》
白小易
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好像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他匆匆地进了里屋。而且马上传出开柜门和翻东西的声响。
做客的父女俩呆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忽然,“叭”的一声,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
——地板上的暖瓶倒了。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事情尽管极简单,但这近乎是一个奇迹,父女俩一点儿也没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而主人把它放在那儿时,虽然有点摇晃,可是并没有马上就倒哇。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他的手里攥着一盒方糖,一进客厅,主人下意识地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脱口说了声:“没关系!没关系!”那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太对不起了,”他说,“我把它给碰了。”
“没关系。”主人又一次表示这件事情无所谓。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
“我……离得最近,”爸爸说。
“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你一动也没动。”
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
“暖瓶是自己倒的!地板不平。李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倒了。爸,你为啥说是你……”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
“可以告诉他呀。”
“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说得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
女儿沉默了许久才说:“只能这样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