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噱头式营销”救了《三枪》难救《孔子》

(2010-01-24 09:44:51)
标签:

影评

三枪

噱头

孔子

张艺谋

中国

娱乐

“噱头式营销”救了《三枪》难救《孔子》

    中国导演所知道的商业片精髓就是“卖”,目前普遍采用的都还只限于“噱头式营销”。但“噱头式营销”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比如,“噱头式营销”成全了《三枪》但却救不了《孔子》。
    《三枪》将“噱头”玩到了极致。从小沈阳与孙红雷的混搭,再到赵本山为徒弟配戏,再到佟掌拒成了谋女郎,再到张艺谋演唱片尾曲……从电影开拍到电影营销,《三枪》一直靠“噱头”支撑着,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等观众被骗到影院后,才知道,《三枪》不过如此,于是,有人认为张艺谋堕落,有人认为张伟平是个大骗子……不过,凭你观众开口骂,张伟平张艺谋很陶醉地躲在暗处数票房。
“噱头式营销”救了《三枪》难救《孔子》

   

    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三枪》的销售的成功,《孔子》也沿用着“噱头式营销”,尤其是发哥,又是偷吻又是下跪又是训记者又是啥地,拼着命的折腾,不过,《孔子》在影迷中的口碑却遭遇尴尬,对于这部号称“2010年中国第一史诗大片”、誓言要正面迎击《阿凡达》的国产影片,大多数影迷认为其“噱头”过于响亮,甚至有些言过其实。如果不是使用暗器,让《阿凡达》被迫下线,《孔子》连现在的票房也收不到。
    为什么“噱头式营销”救了《三枪》却救不了《孔子》,原因很多,但重要的起码有两个。其一,《三枪》与《孔子》不是同一类产品,一个是娱乐一个是文化,娱乐片可以玩“噱头”,但文艺片却不能只靠玩“噱头”;其二,营销只是手段,最后要看产品质量,质量是产品的第一生命,这话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一样。没有过硬的质量,观众最终还是不买帐。而且这质量并不是雇几个专家“认为它是一部集文化品位和商业价值于一体的成功作品”就完事的,那是自欺欺人。
    至于片方强调“希望观众能走进影院,看完《孔子》再对影片发表评论和看法,不要人云亦云”则有点低能而无耻,观众不是专家,可以按片方的意见主话,因为专家说话是片方埋单,而观众进影院要掏自己的口袋。
强买强卖,逼着消费者说好话,不应该是儒商所为,你当你是黑社会啊。知道卖了,是中国导演的进步,如果再知道生产最好的产品,国产影片才算真成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