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布斯中国财富名人榜最年轻的入榜作家、杂志主编、天娱传媒文学总监,长江出版集团北京中心副总编辑……这一连串的头衔都是当代大学生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拥有这些头衔的人居然是个“差生”。这个差生就是郭敬明。上周,郭敬明在一档节目中披露:“现在都还没拿到毕业证。我真的没时间回去念书了,可能对我来说那个毕业证其实真的不重要了。”
郭敬明是上海大学的学生。
来到上海上大学之后,因为学生都95%是上海本地人,郭敬明觉得无法融入这个集体当中,相当自卑。因为也不怎么上课。这让郭敬明在大学里的成绩很不理想,多次重修,最后导致没有拿到毕业证。拿不到毕业证书的肯定不是好学生,郭敬明肯定是“差生”。然而,就是这个差生最后成了最有市场的青年作家。估计有这样成就的,在上海大学也无几人。再往深想想,那些顺利拿到毕业证书的人都在干什么呢?在找工作?在给别人打工?在自谋职业?可能都有吧。对于上海大学来说,郭敬明无疑是个楷模。学校面对郭敬明这个现象,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差生郭敬明会有如此这般的成就?应该对自己的教育做出深刻反思。
其实,不光是上海大学,中国的大学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往往是“不着调”的学生有大成就,这些不着调学生,恰恰是一群中国现今教育的叛逆者。他们叛逆,他们坚持自己,于是,他们成功。而学校的“乖宝宝”,一部分生活的很好,一部分干脆成了社会的负担。
郭敬明成差生,与其说是上海大学的尴尬,不如说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尴尬。如果我是上海大学的校长,我会主动将证书送到郭敬明之手,然后在学校掀起一场向郭敬明学习的运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