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后,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央广网)
破墙,那是非常容易的事。红头文件一发,挖掘机一开出来,用不了几天,就破干净了。然而,墙没了,不等于问题没了。其实,问题是非常可能更加严重的。
这里,我们只是谈交通路网的布局问题。问题的源头,在于需求的旺盛。简单些说,就是单位面积内的车多了。车之所以多,那是因为单位面积内的人多了。人既然多,纵然在特定时段不能说整体
富裕,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终究会富裕起来的。只要人多,车就必然会多。单位面积之内,人口密集到一定程度,超过了临界点,除非限车,且以非常大的行政强度限车(譬如处级以下干部划为二等
公民,不允许有私车),车的密集程度也一定超过临界点,那就必然拥堵,几乎无解。
现实国情所在,并不主要在于小区规模庞大,而主要在于多层、高层建筑量庞大,日渐成为主要建筑形式、一般民众的生活方式。无论怎么破墙,无论怎样缩小单个出让地块的面积,这一建筑形式
是很难改变的了。就那么巴掌大的一块地,纵然只孤零零地矗立着一栋楼房,内里也沙丁鱼罐头般地挤着数十乃至数百个居住单位,随着汽车越来越普及,家庭拥有汽车的数量从一升至二、三,必定会
越来越拥堵。或者,我们因此而不得不为国内的住房空置率畸高、资源严重浪费而欢呼,否则,不就更挤了吗?
谁不知道多层、高层建筑住起来不方便呢?多层、高层建筑盛行,并不是市场的选择,而是行政导引的结果。一方面是审批的力量,一方面是土地“招挂拍”后,地价高昂,一般民众早已无法承担
独栋建筑的高价,便只能挤进多层、高层建筑里去。如果因此而真的节约了土地以及各项资源,也算有失有得,问题却在于:行政审批刻意制造出稀缺,因稀缺而滋生疯狂炒作,又不设持有成本方面的限制,加之地方政府出于财政考虑,不可能不一心想着多卖地、多建房,所以,我国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其实远超发达国家。不仅没有节约土地以及各项资源,反而严重浪费了土地以及各项资源。
以故,现实的城市格局,在整体性浪费的前提下,一边是中心城区拥挤,另一边则新区、开发区“鬼城”处处。落在交通路网的布局方面,就是部分区域的拥堵问题突出,而部分区域交通不便利的
情况严重。如上所述,破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密集问题,于缓解拥堵方面必然效果有限。至于交通不便利情况严重的地区,哪里需要破墙?
不要把民众当傻瓜。民众本来就不是傻瓜。大家用血汗钱、缴纳更高的物业费为围墙投票,乃是因为密集的前提之下,公共环境呈倍数地更加复杂。这时候,一道围墙的存在,确实是一道安全屏障
。这些天,有人援引国外的公共管理经验,说国外也破墙建设公共街区,问题在于国外的中产阶级都住独栋,即居住相对分散。分散与密集,大前提就不同,怎么能一概而论呢?
更简单些说。因为围墙的存在,小孩子们还可以下楼玩一玩,而一旦破了墙,让小孩子们暴露于车水马龙中,致其于极度危险中,问题就太大了。中国家庭的居住面积狭小,也不像国外的独栋附带
有庭院,那么,孩子们怎么办?难道只能学小和尚,将敲木鱼作为唯一的娱乐了吗?
源头处的问题,只能从源头处解决。尽国土面积广大之利,满足国民的居住舒适之欲,彻底解决过度密集问题,才是正道。在税制改革,即在不提高总体税率的同时设置房产税的前提下,开放土地管理,实行市场调节,在粗规划的框架内允许民众去城市的卫星城镇住独栋、装扮自家的庭院。过度密集问题解决了,因此而衍生的诸多问题自然就程度削弱了,建设开放式街区才是锦上添花。行政导引力量削弱了,疯狂炒房行为降温了,不仅是借助汽车、网络的便利,中产阶级都住进了独栋,生活更舒适了,且整体而言,人均城市占地面积还会降低,才是真正地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这自有许多国家的实践为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