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趣的吝啬人们
(2013-02-02 14:08:19)分类: 谈天说地 |
最先闪亮登场的是王戎。王戎是西晋名士,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却主要因为吝啬而留名在千载后。著名的《世说新语》中有俭啬卷,卷中收录有9则轶事,其中的4则与王戎有关。说王戎家里的李树上结得好李子,他为了不让别人家也种出一样好的李子,无论卖或者送人(这种情况当然是少之又少)李子,都要钻穿了果核,以避免他人留种。还说到王戎的侄儿结婚时,他不仅只送过去一件单衣,且过了些日子后,还巴巴地将单衣要了回来。
真正“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王戎娶了一个甚至比他还要爱钱的老婆。夫妻俩的最大爱好,就是到天黑时分,关门,燃烛,在烛光下算账、数钱。数高兴了,老婆就亲昵地称王戎为卿卿。王戎听着有些脸红,说你这样不合礼法,以后别这样叫了。老婆微微一笑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在家庭生活上可是温馨得很。
温馨不仅在夫妻之间,还在长辈与晚辈之间。我们将要说到的钱惟演先生,他在北宋时做过枢密使,即最高军政长官,却生性俭约,虽自家子弟也不随便给一文钱。钱惟演有一个珊瑚笔架,那是平生至爱,家中子弟便常常偷了去,待钱惟演张榜以10千钱求购时,才假装从他处寻得,一手交货,一手换赏钱。一年中,往往发生6、7次。这就已经成为游戏了。钱惟演尽管俭约,但终究挡不过对自家子弟的爱。儿孙们一次又一次这样做,恐怕也不仅为了钱,更是为了让钱惟演开心。
更有吴宓教授,为了教育人而故意吝啬。有一次,一位同事借了他5块钱,说好一周内归还,但时间到,却没还钱。吴宓也干脆,自己走到同事家讨还了欠款。同事很生气,逢人说吴宓小气。吴宓对别人解释:“我不是为了五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 吴宓教授本来不是真吝啬的人。他有个习惯,每月领到工资,当天就要去邮局汇钱,寄些钱给亲友,也寄些钱给学生。有时候,工资不够了,还向邻居借钱。他曾经有学生要去美国留学,家里穷,凑不齐钱,吴宓教授一次就送给他300大洋,并再三声明是赠款,不用还的。
最后出场的一位老人,事迹见于《太平广记》。老人没有名字,在书中被称为汉世老人,就是汉朝时候的一位老人。他究竟是真实存在过的一位老人,还是仅仅为故事中的一位老人,存疑。总之,他是一心一意谋发财,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猫晚,孜孜追求着财富一天天多起来。尽管他已经很有钱了,还自奉俭薄,依然穿粗布衣裳,不怎么吃肉,一门心思攒钱。但每次遇到有乞丐讨上门来,他推得几句,往往就没办法了,只得去内室取钱。他一般取10个钱,然后,走几步就丢下一个钱,并一步三回头地恋恋不舍,到得大门口时大约就只剩下5个钱了。他反复看着手里的钱,好半天才牙关一咬,眼一闭,甚至需要转过头去才能努力地将钱递给乞丐。他总是反复叮嘱乞丐说,我的全部身家都送给你了,千万别对外人说起,我再也没钱给其他人了。言说时,眼中已有泪光。
他天生吝啬,但他终究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否则就直接将乞丐赶走了。他集极端吝啬与有爱心于一身,是最有趣的吝啬人。